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新时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从理论视角来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与教训,对于深化认识共和国高等教育学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全面开创未来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学科的发展逻辑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者哈罗德·珀金(Har-old Perkin)曾说:“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的大学。”①众所周知,广义上说自有人类便有教育,教育是一个永恒概念,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概念。②作为教育领域的最高层次,高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说来,自从高等教育现象产生,人们就开始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思考怎样办好高等教育等问题。
关于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许多学者都是从高等教育发展或高等教育研究的视角进行分期,提出了种种分期观点。例如,李均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清末至1977年)、学科建立时期(1978—1984年)、规模扩充时期(1985—1991年)和稳步提高时期(1992年至今)。③也有学者把共和国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五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前的17年阶段(1949—1966年);“**”10年的高等教育阶段(1966—1976年);高等教育的恢复、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阶段;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①最近,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潘懋元先生接受专访时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该分为3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年,学苏联;第二个时期是从“教育大革命”到“**”,共22年;第三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②顾明远先生把新中国教育也划分为3个时期:“**”前17年、“**”10年和“**”以后40年。③
总体来看,学者们基本上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或高等教育研究进行了阶段划分,很少使用学科的标准划分阶段。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进展
全面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成就,是我们今天发展高等教育学所必需的。因为继承与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逻辑。严格意义上,在高等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之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些高等教育问题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高等教育思想,这些都为后来高等教育学走向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基础。总体来看,若以学科的视角来总结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高等教育学学科
为什么单独强化这一点,因为高等教育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其特殊性。在美国,一般不承认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只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学者们认为,高等教育是一个理论匮乏的领域,没有产生类似心理学、经济学等一般性理论。还有学者认为,根据通行的学科标准,虽然高等教育研究(主要是指院校研究)虽然历史悠久,但高等教育不是一门学科,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理论。阿特巴赫也认为,高等教育没有学科基础、学术归属,也没有自属的方法论和理论,因此,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不会成为一个学科。①在欧洲,也存在与美国类似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非一个学科。马尔科姆·泰勒认为:“说它是一门学科也好,说它是一个研究领域也好……在欧洲,关于高等教育研究一直处于探索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过程。”②可见,高等教育在欧洲也大都被认为是一个研究领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学一开始就是被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的。从1957年,潘懋元先生提出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开始,就用了“高等学校教育学”的名称。尽管在1983—1984年,我们对高等教育学的认识还是比较粗糙的,人们还没有弄清楚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但它作为一门学科率先登场了。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一方面,从社会需求的趋势来看,未来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和创建高等教育强国都需要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需要一门研究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来统领这些子学科,以便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系统化与科学化,这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理性选择。①
总体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走了一条外在建制催生内在成熟的道路。我们先是建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开展高等教育研究,而后通过成立学会组织呼吁建立学科,学科诞生之后开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但直到目前其学科的科学性还有待提升,其中原因是多学科研究的引入还停留在学科视角、方法论视角层面②,缺乏深层次的融合。
(二)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研究领域的争论
正如上文所述,高等教育在国外一般被视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在我国一开始就被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并且获得了合法性地位,但这并不是说高等教育学就是学科了。因为学科的建立不仅体现在学科建制上,更体现在自身的逻辑知识体系上,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成熟上。由此,在国内引起了“学科论”与“领域论”的争鸣。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论争中,主要形成了三种观点。
一是坚持学科论,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并正在走向成熟的新学科,③认为判断学科标准有成立标准和成熟标准之分,高等教育学符合一门学科成立的条件,但还没有达到学科的成熟标准,它是一门“应然学科”而不是一门“实然学科”。④
二是坚持研究领域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多引用欧美学者的观点,把高等教育看成一个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原因在于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研究,难以形成确定性的知识及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①
三是坚持既是学科又是研究领域论。这是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虽不是一种必然,但至少是一种选择,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②刘海峰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学既是自成体系的学科,同时也是高度开放的研究领域。即使西方永远不出现“高等教育学”的提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学”也可以理直气壮地称为学科。③王建华也认为,高等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也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研究领域与学科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描述、两种选择。二者之间不仅存有一种线性的“进化论”关系,更多情况下还是一种共时、共生的关系,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两种状态,是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专业制度下对同一种研究的两种不同选择。④
2011年,高等教育学术界再次对“学科论”与“领域论”进行讨论,研究文献主要刊发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4期和《大学(学术版)》
第9期、第11期上,其中的观点基本上是上述三种观点的再论述。当然也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例如,认为高等教育依旧是一个制度化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门学科,建构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将是其学科化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高等教育研究在将来会在制度化的框架下向学科化的方向发展,保持其作为制度化和学科化之间的一个研究领域的特征。①张应强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是在经典学科框架下建设和发展的,这种取向有其作用,但带来了发展方向上的问题,因而研究者应超越学科与研究领域之争,把高等教育学作为现代学科进行建设。②还有学者从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来获得突破,重新认识此问题③;还有学者以范式理论研究此问题,认为高等教育学研究有学科范式与研究领域范式,两种范式相互补充,共存共生④。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尽管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存在争论,但毕竟在我国的学科建制上,无论是在“研究生专业培养目录上”(高等教育学040110),还是在国家的“学科专业分类与代码”中,高等教育学(88054)都是一个二级学科。我国学者一般都是在学科意义上研究高等教育学,还出版了相当数量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与教材。那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有关此问题,在国内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与教材中,有着多种说法。
第一,“本科教育”说。例如,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⑤
第二,“规律、特殊规律”说。例如,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论述培养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任务的新学科①;高等教育学是在一般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高等教育所特有的矛盾,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②;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③;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科学④;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⑤;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这里的规律既指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指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⑥
第三,“三层次现象”说,指高等教育学要研究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观念三个层次的现象。⑦
第四,“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说,认为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现象。有学者还专门对“高等教育现象”进行解说,认为高等教育现象的主体部分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现象,高等教育现象既包括人才培养现象,也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现象,高等教育现象是指高等教育学“学科之眼”影射到的现象,是集“分离与统一、实体与关系”为一体的现象。①
第五,“多维理解”说,指高等教育学应当以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高等教育涵盖了人的发展和现实社会的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它是复杂动态的系统,因此高等教育学要多维地理解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既是繁荣和丰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动力源泉,也是加速学科成熟的有效途径。②
第六,“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规律”说,认为高等教育学研究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包括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等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规律(包括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③
第七,“高等教育”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教育学的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对高等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和预测,探索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④
此外,有学者还提出,高等教育学有两种存在方式:一是以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育实践为依托的高等教育活动论;二是以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为依托的高等教育事业论。前者是狭义的高等教育学,后者是广义的高等教育学。①王冀生认为高等教育学,可以分为微观高等教育学和宏观高等教育学,前者主要研究高级人才培养、成长和办好高等学校的规律;后者主要研究如何建设与一定社会需求和环境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制度、体系。②也有学者对两种高等教育学提出质疑,认为两种高等教育学“都属于分支高等教育学,都不能在其研究对象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般性,所以也取代不了作为高等教育科学中最基本的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③。
(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关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有研究者从三个方面总结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
一是从学科功能分类的视角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有“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应用基础学科说"“基础理论学科说”等。④
第一,“应用学科说”。该学说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尽管高等教育学存在许多“特有”的基本理论问题,但它终究是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二级学科的特性就决定了它只能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⑤因此,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目标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都把探讨基础理论作为主旨,就会出现重复研究的问题。①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学不是纯理论科学,而是一门应用科学。②
第二,“主要是应用学科说”。该学说认为高等教育学基本上属于应用性学科。高等教育学的任务在于应用教育学的基础理论、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去认识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问题。但由于支撑高等教育学的各门基础学科的不成熟性和不完善性,同时高等教育学还要进行一部分基础理论研究,用以指导高等教育活动和高等教育改革。③
第三,“应用理论学科说”。该学说既承认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质,又强调其理论性质。“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在纵向上将教育的一般原理应用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之中而产生的对高等教育的特殊认识结果”,“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逻辑起点是教育基本理论,其逻辑终点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即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概念、原理体系,是在高等教育认识领域中对教育基本理论的扬弃和动态发展”。④
第四,“应用基础学科说”。该学说认为,相对于教育学来说,高等教育学是应用学科;相对于其他的高等教育分支学科来说,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⑤
第五,“基础理论学科说”。该学说认为,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普通教育学,是以中小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并不涉及高等教育的相关问题,因此,普通教育学不能为高等教育学提供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应以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独立建构专属的理论体系,这就决定它应该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①
有研究者不同意上述五种学科性质论,理由是它们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分析是基于学科的功能而进行的,是围绕着高等教育学是“为了什么”或“能干什么”而展开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应围绕“是什么”而非围绕“能干什么”或“为了什么”进行探讨。按照知识的分类性质,学科可划分为“常规学科”和"制度学科"两大类。根据此标准,高等教育学应是一门制度学科,因此制度学科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②
二是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分类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十分明确,毫无疑问是人文社会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这一点已成共识,无须赘言。
三是有学者从理论来源、研究内容等视角分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他们认为高等教育学从理论来源来说,具有多科性和开放性;从研究内容来说,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从研究目的来说,具有普适性和践行性。③
而在欧美国家,学者对高等教育研究的性质总体上形成了较统一的认识,争论不多,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研究是应用导向的,属于“应用软科学”,具有实用性强、注重实践等特点。①
总体来看,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的不同,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认识就不同,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有利于丰富人们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但问题是缺乏整合的视角,难从整体上概观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五)关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学科之所以不同,根本在于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体系。所谓学科体系,即表达学科理念的概念系统与框架结构,它是一门学科建立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①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一开始就以学科创建为目标指向,建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对高等教育学学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②
1984年,潘懋元主编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开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建设和探索之先河。该书提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并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大学生身心发展一般特征、大学教师、教学过程和原则、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发展历史、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该书是论述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开山之作,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具有专属的、不同于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此后,1995年、1996年和2009年,潘先生先后对《高等教育学》进行修改、再版,进一步充实了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内容(按:1996年和2009年版的书名均改为《新编高等教育学》)。胡建华等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根据“范畴”思路对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建构。薛天祥先生以“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为逻辑起点对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出版的专著《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从专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原则、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德育论、教学论、课程论等方面探讨了学科的知识体系。还有学者提出问题系统论,即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首要任务是确立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基本问题的表述,引申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最后建立一个多层次连接的逻辑严密的问题系统,构成完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①还可以依据高等教育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由高等教育活动论、体制论和观念论三大系统构成的学科体系;还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来建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等。②
还有学者通过对国内26本高等教育学著作与教材内容的分析,看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史、高等教育本质、高等教育规律、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体制、高等教育主体、专业与课程、高等学校教学论、高等学校的科研、高等教育评价、大学德育、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等,得出高等教育学更多是被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的,重视学科理论体系的探讨和建构学科体系是高等教育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体系构建方式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移植等结论。③
此外,蔡克勇、杨德广、田建国、王冀生、张楚廷等也对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索,出版了各自不同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
(六)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
受普通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启发,在高等教育学领域也展开了逻辑起点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主要形成了高深专门知识的教与学活动、高深学问、知识、办学育人、教师、大学生、课程、媒体或影响(泛指联结师生的各种材料或关系)、学科、专业、教育基本理论等多种观点。①到了后来还有学者依据自然科学的方法理论,提出了公理化方法论;也有学者将高等教育学的基本体系划分为主体、客体和教学三大系统;还有学者提出实践经验论的理论体系等。②总体来看,研究者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来建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逻辑体系。一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科的知识取向;二是以人为本,建构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体系;三是以社会发展为目标,强调社会发展的社会取向。
高等教育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对其研究采用的范式不同。学科建立初期,以构建学科体系为目标,形成了“体系范式”;在提倡应用研究的时代,高等教育研究又采用“实效范式”;在对高等教育进行反思的时期,高等教育研究又出现了“文化范式”,以解决学科的归属问题;在高度关注个性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研究又以“个性范式”为主。③2001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出版,此后,多学科研究范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导方式。有学者认为,多学科范式无疑适合当下高等教育研究,但放眼高等教育的未来,随着知识的“链变”与“裂变”以及学科的分化与融合,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必将从“多学科范式”转向“跨学科范式”。④
高等教育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问题,学者们由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主张高等教育学自身没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二是认为高等教育学应当有特殊的研究方法。⑤对此问题,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的研究方法。①也有学者认为,在建立高等教育学的过程中,我们过分追求研究方法,可能被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心态所俘虏,使得高等教育学反而离科学越来越远,使得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与解释力大打折扣,这也是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走过的弯路。②在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中,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在表达方式上需要有原创精神,创造出具有学理性、专业性的适当贴切的新术语。③还有学者借助现象学的方法,从具体高等教育问题入手,对高等教育具体“实事”进行描述分析,以此理解高等教育本质和高等教育主体的意义、情感和兴趣。④这些方法无疑对于我们提升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品位、拓宽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视域、深化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与价值。
(七)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科的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一直是一些高等教育学者的夙愿。1984年,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问世,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的诞生。从高等教育学学科诞生开始,学者们就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之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他们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本土问题,包括对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学会通过多次专题讨论学科建设问题,组织专家从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⑤在学科建设上,应从我国的文化传统及国情现状出发,立足本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实践,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教训,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①有研究者专门从指导思想、研究对象、特征、背景、底蕴、研究素材、参照体系和品质八个方面进行论述应该如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要避免“西方中心主义”,避免主体意识的丧失。中国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创造中国话语,避免沦为发达国家的附庸。③如今,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发展为一个“大家族”,出现了众多的高等教育子学科,高等教育科学的概念逐步形成,难怪有人提出要建立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是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的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等教育历经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前1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辉煌发展的时期,我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梦想。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学由前学科走向独立学科,今天高等教育学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时期,我们更应该深刻反思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成就与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高等教育学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
(一)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
1984年,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高等教育学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都把高等教育学列为一个二级学科,高等教育学具有了合法化的学科地位。但由于这门学科成立比较晚,至今发展仅有30多年的时间,相对来说,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成熟度不高,学科存在的众多问题还没有得出较好的解决。例如,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问题,具有明显移植普通教育学知识体系的痕迹。尽管高等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应当具有母学科的“胎记”,但在母学科的关照下,总要成长为有自己个性的知识体系,这一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如今,随着共和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高等教育学已由原来的一个二级学科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群,出现了高等教育科学的概念,是否能够建立一个独立的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潘懋元先生曾说:“教育学同各门分支学科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活动一般的、共同的规律。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等,应当是研究各自的特殊规律。”①把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应然行为。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实体”,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实体”,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变得更为复杂。②王建华教授通过考察与论证,指出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完全是并列关系。③2010年,张应强教授提出了建立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的设想,他认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在知识体系、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差别比较大,而且在研究旨趣、问题意识、话语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别。④看来高等教育学要想成为一级学科,怎样建设一级学科,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再就是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其逻辑起点是什么,是否存在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个还是多个,哪一个起点更合适,还需要人们探索尝试并提出新的思路。
(二)依据学科发展理论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学科的建立无疑需要学科理论的支持。学科理论的发展对于任何一门具体学科的建立具都有方法论意义。潘懋元先生曾说,现在中国已经出版多部高等教育学的系统专著,除个别专著涉及理论体系的设想外,绝大多数都是根据高等教育工作经验所提升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与系统化,这种高等教育学的知识体系(经验体系)并不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传统学科建构的范式,是在复杂事物的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反映该事物的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以核心概念作为逻辑起点,形成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①在学科发展理论研究方面,国外一些学者进行了探讨,提出在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之外,产生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科学和学科应顺应新知识生产模式进行发展。②现代科学正在转型,科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在发生变革,科学的转型必然带来学科建构思路的变化,过去要求的客观、独特的研究对象,唯一、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线性、单向度的知识体系已经转变为今天相对、系统的研究对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球形、多向度的知识体系。这些思路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高等教育学、建构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内学者比较注重学科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途径。例如,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要转变研究思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是要有“关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关照理论建设的实际问题研究”。①还有学者在考察高等教育研究之后,认为推动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动力主要有四个来源:政策和实践的需要、大学学术人员接受适当的培训、学者个体的大力倡导、其他学科的贡献。②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如实施国际化战略,走出去,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③今后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要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在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下是怎样发展的,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下,高等教育学又将怎样发展,通过深化学科发展理论的认知,来逐步提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
(三)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结合教育实践
高等教育学自创立以来,其研究路径大体有两条:一是部分学者致力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建构学科为主要任务;另一部分学者以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为志趣,展开应用研究。总体来看应用研究占了上风。因为这种研究属于短、平、快的项目,比较容易做,也容易出成果,故受青睐。实践研究热潮的出现也与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密切相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界展开了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说”与“非产业说”的论争;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时期,人们对大学的合并与发展、地方高校的特色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进行长期讨论;国家提出重点大学建设政策,“211”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家推出教育现代化政策后,高等教育现代化成为学术界的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战略提出后,“双一流”建设成为时髦词汇;如今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加强本科教育,“以本为本”成为新的流行语。如此等等,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学研究密切关注教育实践,大力开展实践改革研究是人们的长期兴奋点,这在理论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实践是第一性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高等教育学理论也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失去实践依托的理论是空洞的、无价值的。但是,仅有实践的热情是不够的,学科建立与发展要立足实践,但又要高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对具体的抽象。只有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二者才能共同发展。所以,今后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要在关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学的学术理论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彰显中国特色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化、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要想得到提高,扩大学术影响力,就必须不断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学研究者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①,一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与方法,使之本土化;另一方面要主动宣传自己本土研究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话语,以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可。
高等教育学研究要彰显中国特色,就必须坚持中国立场。例如,关于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学科还是一个研究领域的探讨,国外一般把高等教育当作一个研究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一开始就是把高等教育学当作一门学科来创建的,突出其学科性,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这本身就是中国立场。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立场”,不论是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是研究方法的选择,都应该紧密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结合中国的国情,这样研究出的结论才具有中国特色,才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过分引进依赖他国的教育理论会给中国教育实践带来不少的消极影响。因为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同,各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坚持自己的学科立场,立足本土、研究本土、创建本土理论,指导本土教育实践,是我们最明智的选择。
(五)加强团队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
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学科群的出现,标志着一门学科正在走向成熟。如今的高等教育学形成了众多的子学科,高等教育学自身不断分化,出现了高等教育原理、高等学校教学论、高等学校课程论、高等学校德育论、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生教育学等。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互动形成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高等教育科学概念已经形成。所以有些学者主张建立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这里还有学科分类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共和国70年来,特别是高等教育学学科独立以来,我们出版了众多的“高等教育学”著作与教材,但总体来看,著作类比较少,教材类比较多。学者们编写的《高等教育学》基本上是供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学习使用,当然也供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干部学习。①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待深入发展,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当然,影响学科发展的因素很多,如国家政策、学术环境等,但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是学科团队建设。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的支撑。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从事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的人员、机构都是世界之最,几乎所有高校都有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高等教育学学科恐怕也是教育学学科设点最多的一个研究方向。但也出现了一些研究人员专业性不高,许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学校的职能服务部门,没有真正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的现象。今后的高等教育学研究,一定要加强学术团队的建设,或重点打造一些“高等教育学学派”。学派的形成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一门学科内部的学派形成过程,也是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的过程,学派是一门学科自身结构的重要内容,不论从一个国家来看一门学科,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形成几个学派,这门学科就缺乏支撑力量”②。为此,国家和政府要积极鼓励各个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积极申报和培育“高等教育学学派团队”,通过委派课题研究项目,给予政策支持、经费帮扶,使之攻坚克难,形成一些具有原创性、高品位的研究成果,以提高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