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发展(1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学学科和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比较教育学虽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却有着其特殊的作用,即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借鉴外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①本部分在教育学学科视阈下全面梳理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近70年的发展状况。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学术交流

在比较教育专业人员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筹备研究会的各方面条件逐渐成熟。1978年7月5日至15日,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当时参加会议的代表有50人左右,分别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学院5所高校,与会学者提交学术论文20余篇,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正式成立做出了奠基性工作。①1979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来自全国各院校机构共90余名代表参加了在华东师

范大学召开的第二届学术年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会(1983年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隶属于中国教育学会。②此后,大约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78—2018年共十九届的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的主题。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比较教育逐渐融入了世界比较教育大家庭,1980年我国比较教育学会就应邀出席了在日本崎玉县举办的第四届比较教育大会。①同时,我们申请加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CCES),并于1984年第五届比较教育大会得到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成员。这些表明,比较教育学科已经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且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则扩展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国家的教育,研究内容也从教育制度发展到课程、教育思想观念、培养模式和方法、国际教育、环境教育、比较教育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到了90年代末,比较教育学的分支研究已经开始走向细化与深入,其他学科的从业人员也广泛加入比较研究的行列中,比较教育学开始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局面。②

另外,从这一时期比较教育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以看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开始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方向是宏观的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另一方向是微观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①至此,我国比较教育学科进入了全面蓬勃发展的阶段。

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到北师大讲话时讲到各国的政要都在关注中国的教育,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大的市场,而且他们也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特别是上海参加了两次PISA得到第一名,自此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学习中国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向世界输出,如从2014年开始英国和上海的中小学互派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相比于以往的借鉴,我们开始和世界平等对话,开始学会讲中国的故事,并将中国的经验介绍到世界。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是单方面地借鉴而是双向地交流,我们要把我们的经验介绍出去,所以比较教育的任务也是艰巨的,我们有这个使命感在互相学习中真正研究出教育的一些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一方面促进我们自己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把我们的经验介绍到国外去。

2016年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中国北京举办,王英杰教授担任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国际比较教育研究组长。在2018年9月底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上,王英杰教授发言指出,“以前我们研究和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现在我们要研究非洲、中东、中亚、阿拉伯、太平洋岛国以及拉美地区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制度”。至此,可以看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以下,对世界及欧美比较教育学会以及亚洲各地区比较教育学会及其活动进行整理。

(一)世界及欧美比较教育学会

第一,世界比较教育学会。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CCES)成立于1970年,是当今比较教育学界最重要的全球性组织机构,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比较教育学会及研究人员的核心组织,素有“比较教育学科奥运会”之称。现有会员单位39个,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在1985年以“中国比较教育学会”的名称加入WCCES。大会每三年举办一届。

第二,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北美比较与国际教育学会(CIES),是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重要组成单位,成立于1956年,该学会在推动北美乃至全世界比较教育学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比较教育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

第三,欧洲比较教育学会。作为区域性的比较教育,欧洲比较教育学会(CESE)成立于1961年,该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欧洲比较教育的发展。

(二)亚洲各国和各地区比较教育学会

第一,亚洲比较教育学会。亚洲比较教育学会(CESA)是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的分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于1995年成立。该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共聚一堂,就亚洲各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学术发展前沿问题开展交流和讨论。

第二,日本比较教育学会。日本比较教育学会成立于1965年,该学会旨在推动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和普及、促进该领域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该学会每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截至2018年该学会拥有大约1000名会员,每年两次发行全国性质的学术性刊物《比较教育学研究》,担任该学会第16届会长的是上智大学的衫村美纪教授。

第三,香港比较教育学会。香港比较教育学会(CESHK),成立于1989年,该学会的成员主要来自香港和亚洲地区的教育机构。该学会对社会发挥着多样的作用,旨在促进比较教育学领域的成员间交流意见、发展伙伴关系以及推进教育的新改革和创新。该学会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的成员,也为其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也使香港在更广泛的舞台上引人注目。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

此外,一些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比较教育研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下属研究机构也开展了许多政策方面的比较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全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是联合国(UN)旗下的专门机构之一,该组织于1945年11月4日成立,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宗旨是促进教育、科学及文化方面的国际合作,以利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世界和平。其关注的教育主题是教育改变生活。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是由36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旨在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并把握全球化带来的机遇。经合组织的研究主题包括来自36个成员国的代表在专业委员会上提出看法并评论有关政策领域的发展,包括经济、贸易、科学、就业、教育以及金融市场等。其中,教育领域包括按照国别和专题进行分类,他们关注对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家的教育体系进行定期的平行评估,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就是对15岁学生的成绩水平(阅读、科学、数学)进行三年一次评估,为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界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统计资料。

比较教育应该研究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治理的策略和规则,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都有专家队伍,研究教育的发展趋势,几乎每年都会发布教育报告,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动向,研究他们的观点及其背景,更好地把握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走向。①

国际组织的研究是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的一片新天地,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张民选教授团队长期关注和研究国际组织对世界教育发展的贡献,于2010年出版了专著《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被王承绪先生誉为“我国系统研究国际教育组织的第一部”著作,该团队重点研究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和国际非政府教育组织,以及对培养选送国际组织人才的研究。目前国际组织中缺少中国籍员工,缺少中国声音。虽然比较教育研究机构不是培养国际人才的教学机构,但是其有责任介绍国际组织在参与国际教育治理方面的情况,探讨国际人才的标准和规则,为国际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学位点建设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站,2019年全国高校计划招收比较教育学专业的高校有30所。整体来看,比较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空间分布不均衡,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北京市有3所,吉林省3所;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重庆市、云南省各2所;天津市、河北省、江西省、山东省、黑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各有1所高校计划招收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国拥有比较教育学学科博士点的单位有9所,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

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前身是1961年创立的外国教育研究室,是1964年经高教部批准设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之一。1979年以外国教育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所。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1995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是目前中国成立最早、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院的奋斗目标是: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比较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国外教育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外教育咨询服务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的前身,即西欧北美教育研究室,是1964年经周恩来总理指示、教育部批准在我国重点院校中最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之一,以为国家教育发展提供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咨询为目标;1980年发展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所;1996年改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下设全纳教育研究中心、跨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十分重视与国际及区域间的学术对话、合作与交流,与各国高等院校教育研究机构建立起密切关系。

目前,通过统计我国历年来招收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数量来推算,我国已获得的比较教育学科授予单位大概是37所。具体如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昌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延边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三、比较教育学学科的进展

70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以下7个方面:学科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方法论和范式问题、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国外和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现状,以及全球化与比较教育问题。

(一)学科体系建设问题

1.比较教育学自身定位

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一直都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比较教育学者非常关注且困惑的问题。法国学者黎成魁(Lè Thành Kh?i)认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研究领域。”①美国比较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Philip Altbach)也认为“比较教育无论如何都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对教育进行跨文化背景研究的多学科领域”②。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比较教育学科身份危机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比较教育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比较教育学奠基人顾明远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指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还很不成熟,而关于比较教育的理论体系也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我国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包括:比较教育到底有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以及有没有其他学科可以替代它。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只是一部分从事比较教育学科本身研究的学者提出来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交流的问题。此后,为摆脱比较教育学科危机,我国比较教育学人做出了许多探索与思考。

2.研究对象

关于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也是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将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国别教育、国际组织对世界教育问题的评论和报告、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也在不断扩展。由于比较教育学的发展一直以来和社会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且随着社会学研究对象和范围逐渐由宏观层次转向微观层次,比较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从传统的对国民教育系统或亚系统的比较研究,转向了微观的学习系统的比较研究。①近年来,西方比较教育的研究内容出现了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趋势。此外,研究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西方发达国家,而是触及了世界每个地区;学科研究领域出现越来越分化的趋势,并且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出现综合;研究主题不断调整与扩充,且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与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密切联系。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选择上仍旧是以西方和日本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为主,关于非洲、拉丁美洲、中东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涉及较少。

2018年在第十九届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上,王英杰教授也指出了今后比较教育学者需要扩大研究对象,不要仅仅集中在对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上,另外今后也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3.研究生培养

自我国开始招收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研究生培养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队伍的主要来源。王建梁和姚林在《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检视与反思》一文中,通过对比较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以及研究生培养方向的分析,指出了我国比较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分布地区之间不均衡,多分布于沿海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呈现出学位授权点“中部塌陷”的特征;存在部分学位授权点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不均衡等问题。①

第一,学位授权点分布地区不均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情况,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传统上关于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原因,使得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多集中于东部地区或者说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由于目前我国学位授权点分布不均衡,使得人才培养也主要集中在了少数几所大学中,尤其是关于比较教育学博士生的培养非常不均衡。

第二,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设置研究生培养方向以及培养方向过多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研究生培养在质量上的提高,也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导师在指导上也缺乏相应的标准。因此,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或者说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都应该合理并明确科学地设置研究生培养方向。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以及学生在自我学习上都能够做到目标明确,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真正做到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队伍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第三,研究生培养方向不均衡。相对于比较教育中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制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研究而言,关于比较教育的教育理论研究以及文化与教育、国际与发展教育等研究培养方向的比例较少。另外,国别和区域研究中也存在不均衡,多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制度的研究,而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最后,是关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等正规教育的研究较多,但是关于公民教育、性别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民办和私立教育等的研究方向较少。由于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各研究主题发展不均衡,也影响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整体在研究主题选择和研究方向上发展的不均衡问题。

(二)研究方法论和范式问题

我国学者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分类有很多,如历史一因素分析法、实证主义分析范式、霍姆斯的问题法、世界体系分析理论、案例研究法、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学科与领域之争出现概念化和表面化的特征,关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论述和争论也常常受到关注,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比较教育及其方法论的发展历史其实一直与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①

时至今日,比较教育与比较教育学的争论仍然没有结束,争论焦点始终为比较教育由于方法论缺乏独特性而存在学科身份危机和属于社会科学的比较教育学并不一定需要自身的方法论。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众多的比较教育学者一直都在利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作为研究的手段,比较教育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忽明忽暗地闪烁着社会学的踪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比较教育的发展史是借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的历史。②

现在,大量新的理论或范式已被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如批判理论、现象社会学、历史社会学、合法化理论、批判人种学、世界体系论等。也有一些学者指出,和其他学科相比而言,比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或者研究领域,尚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各种理论之争、方法论之争都是正常和必需的。③当代的比较教育研究,其分析单位不断拓宽,研究对象和数据的可比性不断得到加强,这些都为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国别研究和区域研究

1.国别研究和比较教育

虽说作为国别教育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别教育也是比较教育研究最基本的单位,但是目前国家作为主要的分析单位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挑战。事实上,比较教育的大多研究仍然是世界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方面的研究,真正进行对比的比较研究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学者们对国别教育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了收集介绍和翻译国外教育资料的层面。关于这方面的批判也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教育也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单元。

事实上,关于国别教育研究也不是单一的一类,而是可以划分为单一民族国家教育比较研究、国别间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教育比较研究和发展教育研究。其中,单一民族国家教育比较研究,主要是指针对某个单一国家,对其教育制度或者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深入以及全面的探讨,如以美国为对象国,探讨美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制度和教育问题。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教育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来满足研究者或者研究国家的各种目的和需要。

再有是国别间的教育比较研究。国别间的教育比较研究,是指针对两国或者两国以上的对象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较研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国比较研究和多国比较研究。在国别间比较研究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主要是比较的参照物以及比较的框架是否符合研究对象国的国情,即关于“可比性”这一难题的探讨是必不可少的。

某些研究者已经开始质疑比较教育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国家之间的比较,主张世界体系与区域的分析能够使比较教育研究更为深入,应精通合力,求全面发展。这里的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概念,无论何种类型的区域都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另外区域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即社会生产与地域分工发展变化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分工的变化而变化。

2.区域研究和比较教育

全球视阈下的区域研究,例如,日本比较教育学会的众多学者一致主张加强区域研究,让区域研究逐渐成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今的区域研究早已超越了个别地域的框架,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早已不再仅限于国家的范畴,而且不再仅限于欧美等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而是扩大到了亚洲、大洋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①金香花、孙启林提出,经济全球化为教育的区域研究提供了可能和前提,经济全球化和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传播者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经营和管理者也是全球流动的,人才的培养和就业也是自由的和国际化的,智力资源市场也是国际化的。②

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比较教育区域研究应该在继续深入进行国别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单一民族国家的视阈,开展跨文化、跨学科、多方位的联合公关,关注全球共同面临的时代教育问题,发展比较教育区域研究的方法论,突破跨国性界限。目前,我国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理解某一区域的人类集团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个体系为目的,存在诸多问题:介绍、描述的研究多,真正的跨文化和比较的研究少;研究单位比较单一;研究对象不相称;探讨外国的教育多而研究本国的教育少。因此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区域研究距离全面、系统深入且跟踪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

1.国际教育

国际教育是比较教育的一个新的分支,一个理论流派,这里的国际教育理论正是以国际教育成为比较教育的分支。国际教育在比较教育学成立之初,就发挥了作用,因为比较教育在其成立之初就有着国际性,且伴随着对其他国家的教育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它的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功能也不断凸显。比较教育研究中密不可分的概念除了国际性,另外一个就是跨文化性或者叫跨民族性。研究者们通常是对他国的教育制度和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分析时最终落脚到对于这个国家的文化层面的探讨。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野转向到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但是却没有过多的研究者对成人教育和学前教育展开研究,这就导致了研究的片面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国际教育的研究发展。另外,不少研究者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发达国家中的国际教育,而没有把目光聚焦到发展中国家和相对来说不发达的国家上面,这样也会导致得出的研究数据代表性不强。①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之间不断加深的联系与合作,一个国家的教育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逐渐扩大,其他国家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改革都会对本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国际教育应当学习“引进来、走出去”的观念,一方面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改进本国教育策略;另一方面将自身的教育带到世界中去,不断积极地加入世界的教育竞争行列之中。项贤明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一是在新的意义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重新调整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是协调政府与市场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四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五是积极采取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六是建设学习化社会。①

2.发展教育

广义的发展学研究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一般规律,总结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分析其现状,预测人类社会的未来;狭义的发展学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和转化的条件、动力、方法和途径的学说。②发展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和发展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的教育研究领域用来专门研究欠发达国家教育与国家各方面关系的理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题是教育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发展教育既作为比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即作为比较教育视阈下的发展教育的研究能大大增进国际理解和世界和平,能为逐渐消除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沙文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观念做出决定性贡献,此外,比较教育也是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技术的有效手段。70年代,现代化理论开始盛行,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将现代化理论作为自己的重要研究理论框架和基础,提出了当代世界都是围绕现代化理论发展的,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现代化理论中受益匪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于发展教育研究的理论也不断丰富,如人力资本理论、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以及世界体系理论等。总而言之,在发展教育比较研究中,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成为主流和主要目的,与此同时关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政治以及人力资本的关系问题、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问题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五)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在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趋势,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扩大、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扩展、国际主义精神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本身的国际化现象。①

首先,对于教育国际化的理解,至少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各国教育的相互联系普遍增强;第二,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一种世界范围的共性正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和加强;第三,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临一种共同的挑战;第四,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标示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其次,教育国际化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第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使各国教育内容中相互一致的成分不断增加,并占据了全部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第三,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在知识和教育方面的联系更加便捷,也日益紧密,从而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最后,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非常巨大。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比较教育中已经分化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即国际教育。

(六)国外和世界比较教育研究现状

1.区域研究:从“中心”走向“边缘”

张伟、刘宝存指出了,比较教育研究在区域研究中从“中心”走向“边缘”,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成为研究的重点。①对于美国比较教育评论的分析得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比较教育的重点地区研究开始出现了明显转向,亚非拉地区成为比较教育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对于单一国家的研究中,关于中国的教育很受关注,发展中国家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中国、墨西哥和印度等国。此外,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色列等仍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2.持续关注“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

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正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语境差异形成的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未来国际教育研究的重点需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关于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教育政策研究;关于新形势下全球性教育问题的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研究;关于多元化文化交互背景下的跨国及跨境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国别及区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尤其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实践及问题的研究。②

发展教育的研究,应该关注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教育援助研究;二是加强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教育研究。③国际教育援助主要是援助方,即发达国家政府、多边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及其他私人部门或私人,对受援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贷款、无偿赠款或其他资源,如教师、专业技术、知识、设备、奖学金等方面的资助,用以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改善教育,并最终促进生产、经济、卫生和公共福利的改善。国际援助教育中所涉及的援助方和受助方以及援助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相关要素都可以成为比较教育学领域的研究问题。

国际教育援助过程中不仅包含了援助方和受援方之间资金和硬件资源方面的转移,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和技术及教育等相关软件资源的再分配和转移。事实上,援助方开展国际教育援助主要出于三

个缘由,第一是服务于援助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第二是促进受援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是合作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

3.方法论研究:多元成为研究趋势

比较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互为补充,以期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胡瑞、刘宝存指出,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将迎来以下几个方面的

变革:第一是注重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领域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需要包括教育学之外的如哲学方法、政治学方法、经济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用来开展比较教育对于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第二是探索定量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过程中的科学化操作过程;第三是将社会科学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有机结合。①简言之,今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应大力朝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迈进。

(七)经济全球化与比较教育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引发了人们对技能与学历资格需求的增长。比较教育最初起源于对国家教育问题的考虑,历来都是以国家制度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国家特性一直都是作为其主要的解释元素。这种囿于国家层面的思考的确已经过时了,从国家特性和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教育结构和教育结果总是带有一种本质主义倾向。但是,如今随着不断激增的社会多样化,比较教育中传统的以单一国家作为研究单位的做法需要进一步扩展。因此,今天,比较教育学者不应该仅仅以国家作为其唯一或者主要的比较单位,而是需要基于全球的视野,在国家层面以下进行跨地区和跨社区的比较。另外,也可以在跨地区之间做出更多的“超国家层面”的比较研究。

比较教育学者在方法论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在于分析的层面,而在于比较分析本身,以及我们是否真正做到了比较研究。迄今,比较分析依然是对教育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社会因素做出因果解释最强有力的工具。当今,比较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本质上是双重的,即首先是我们要使该领域的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其次是我们要将比较教育从其所处的相对孤立状态重新带回比较社会科学或历史社会学主流当中。

四、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反思

比较教育学科在过去70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还是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以及国际化交流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今后关于比较教育身份危机问题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比较教育发展问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一)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

项贤明指出:“自1817年到今天比较教育学已经走过了180余年的历史,然而作为教育科学一个分支,它至今仍然是一个步履蹒跚的学步儿,它甚至连自己的身份也尚未弄清。”①顾明远提出,比较教育近年来逐渐衰落下来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身份危机:比较教育是不是一门学科,比较教育有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起什么作用?②顾明远指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或者挑战有三个:其一是关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的问题,其二是关于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问题,其三是比较教育研究走向的问题。③陈时见提出,比较教育正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近200年来的比较教育真的会成为没有学科基础和信念,而只是研究者体现各自研究兴趣的公共领域吗?④陈时见同时指出,在庞大的教育学科体系中,比较教育学是何以存在的呢?是基于比较研究方法还是基于特定的知识领域?是基于国际交流的论坛还是基于教育的公共知识领域?⑤综上所述,本书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争议归纳如下。

对于比较教育和比较教育学二者的概念,迄今为止国内仍在使用的基本权威教材是如此定义的: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1985年法国比较教育家黎成魁提出,比较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领域,一门学科是由其目的、概念和方法限定的,然而尽管比较教育的确有一个目的,但它却没有自身的专门方法。

陈时见指出,比较教育作为学科,而不是作为单纯的方法,这在比较教育诞生之始就得到了强调。它试图超越国家、民族、语言、文化和学科界限的理想企图,又使比较教育进入一种无所不包的范围……但今天,比较教育的贡献方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学科所分解,比较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正越来越多地被其他学科所满足,比较教育无所不包的研究范围着实让人们感受到这门学科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根底。①

有学者认为,比较教育是一个涉及所有学科的研究领域,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这种研究欢迎来自其他领域能够运用比较的背景下关注教育问题的学者。当下,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国际竞争增强,各国对教育越发重视。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比较教育需要改变过去比较被动的状态,走出借鉴国外教育的单向活动的限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多维度借鉴学习、双向借鉴学习,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向世界传播。在这样的期许下,比较教育内部应挣脱“学科”与“领域”的争论束缚,综合运用二者对教育问题和知识的整合作用,推动比较教育知识的发展。比较教育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运用多种方法互为补充,以期对所研究的教育问题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教育学科全面进入新时代,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使得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单元都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和改变。

2.大数据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急速发展,数据资料的增长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数据兴起的第一原因就是数据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在教育行业中,随着慕课(MOOC)的流行,大数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线决策、学习分析、数据挖掘三大要素,其主要作用是进行预测分析、行为分析、学业分析等的应用和研究。学业分析中大数据的含义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模型以及显示的数据能够为学校和教师教学提供参考,及时且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业情况,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进而预测学生未来可能的表现。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大数据可以作为研究网络学习过程的工具和研究个体化学习的工具;对于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大数据能够改善现有的学校考核方式,用来评估课程和机构,并提供更多的教学分析数据,方便教师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于技术开发人员来说,大数据可以为学习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更多参考数据;对于学生来说,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大数据分析让学生以学习者的角度了解学习过程发生的机制,以此来优化学习,并展开自我导向学习和适应性学习。在比较教育领域中,对他国或者其他地区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借助公开的大数据平台对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传统优势:政策优势和语言优势和资料数据优势。然而,这些传统优势目前都面临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带了许多新的可能和问题。刘宝存指出,在大数据时代,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范式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确立科学的研究范式,二是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强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意义建构水平。为此,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转型也就有了多方面的要求:第一,深度挖掘既有的公共教育数据资源(如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各种数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各种统计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综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提供

的教育数据);第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收集数据资料;第三,确立清晰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四,重视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第五,规范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

(二)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展望

虽然我国比较教育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展望未来,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关于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顾明远先生指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深入研究国际教育的新经验;第二,深入研究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三,重视对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的研究;第四,进一步强化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研究。①

1.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深入研究国际教育的新经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最初以介绍和引进外国教育制度为中心,或者介绍某一国家教育体系和思想,这是比较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阶段,时至今日我国比较教育亟须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和问题来展开。以往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机械地照搬国外教育的理论和制度,缺乏对国外教育现状和问题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和要素的深入分析,同时也较少有基于我国国情的、符合教育规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本土的比较教育研究。顾明远先生指出,就未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科而言,我们不能空谈学科危机,而是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我国发展的形势和不断高涨的国际地位来转变我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工作。②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转变时期,即从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的转变,从注重单一发展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尤其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国家和教育界对教育问题和国家现代化发展有了全新而详尽的思考。与此同时,关于教育改革问题也成为全民关注的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的质量和现代化发展,促使比较教育学界对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进行系统而详尽的研究。

2.重视对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地不断发展,我国比较教育学者也要逐渐转变原有以借鉴为目的地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转向研究拉丁美洲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和教育制度,以此来促进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为世界的多元化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今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对象国,不仅包括欧美发达国家,新崛起的大国以及正在发展的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等也将成为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顾明远先生明确指出,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国际的影响也日益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非洲、拉美的一些国家的密切合作,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①比较教育研究者今后也要重视对新兴大国及发展中国家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问题的系统研究。

3.进一步强化比较教育方法论的研究

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一方面要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坚持自己的国际视野和比较的视角。顾明远先生指出,关于学科建设、比较教育方法论等的学科理论研究,今后仍然是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需要借鉴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深入探讨。②金香花和孙启林等学者指出,随着比较教育学科的长足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③日本著名的比较教育学者马越彻先生提出了要重视区域研究,且把区域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采用跨学科的方法,选择现代的主题作为研究对象,并重视田野研究。受此启发,金香花和孙启林认为,我国比较教育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在区域研究中要引入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深入异国或者异域中,进行长期地观察和参与研究,才能获得真实可靠的一手材料,才能进一步理解异文化,从而通过文化层面来进一步理解教育的实质。①新时代比较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巩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尤其是方法论方面的研究,既是新时代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比较教育研究者自身对教育存在及自身研究水平的提高。

4.提高研究人员的综合素质

从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者的整体情况来看,以往主要以教育理论和外语水平为基础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已经略显不足了。事实上,教育学科中其他分支学科也在向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渗透和扩张,这使得研究比较教育的学者越来越多,而研究参与者的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势逐渐呈现。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学科发展盛行的今天以及未来,我们比较教育学者自身应该扩展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各个学科参与到我们比较教育研究中做好充分可能对话的准备。也就是说,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需要综合的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于外语的学习,也更加倾向于非英语国家的小语种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的学习,为更深入的文化和教育合作交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