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闪闪发光的事业(1 / 1)

今天的东莞,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贴着“东莞制造”标签的各种制品。从电脑组件到软饮料,从家用电器到诺基亚手机、索尼唱机,从家具沙发到雀巢咖啡,从毛织服饰到皮鞋领带,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和东莞发生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有人说,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才使得东莞这块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3000多亿元人民币GDP的奇迹。

其实,东莞又何止对中国老百姓产生着如此巨大的影响!

曾经有句让每个中国人热血沸腾的歌词: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而今,让世界强烈感受到中国强盛的这个新“长城”,则是由环遍全球的“中国制造”筑就的。

一提起“中国制造”,东莞人的自豪感最为强烈,他们会一样一样告诉你:世界上每5台电脑就有一台是东莞制造的;世界上每5件羊毛衫就有一件产自东莞;世界上每10双鞋中就有一双是东莞生产的;世界上每5件家具就有一件是东莞出口的;东莞3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能够生产世界市场上近30%的玩具产品;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也许,正是这些令人自豪的数字使东莞在世界各地打上了“东莞制造”烙印,也使得东莞如同穿上水晶鞋的灰姑娘瞬间变身为光彩照人的公主。

在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双转型”下,这些打造“东莞制造”的能工巧匠们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未来之路,他们要将“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作为采访者,我们不可能走遍所有的企业,只能“花开满树,单表几枝”——

说到华坚集团,想必人们最近更有所了解。2008年7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东莞视察时曾到过这家企业,对该企业制定的“发展、转型、升级”的经营思路高度赞赏,并誉为“六字真言”。华坚董事长张华荣还兴奋地告诉总理说:“我是江西人,得益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19%年到东莞来创业,现在我们厂年产鞋1600万双,出口创汇2.6亿美元。”

当初,华坚这只美丽的金凤凰是怎样飞落到东莞大地上,给东莞的制鞋业增了光添了彩,成为东莞民营企业的一员?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东莞华坚鞋城董事长办公室里,张华荣和我们围坐在飘着茶香的茶台前的沙发软席上。现年49岁的张华荣谈笑风生。这样的生活他已经习惯了。他是中国鞋业界最有成就的大陆商人,有着“中国女鞋教父”之称谓,亚洲鞋业协会主席。他的华坚集团旗下拥有10家分公司,总人数两万余人,是中国最大的女鞋生产企业。显然,他不仅是东莞的名人,也是中国的名人.因此他得经常接待各种媒体的采访。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格,他看上去依然质朴、真诚、随和。

华坚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于华坚的创始人来说,一个人一生的跋涉,实际上也是在实现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他的价值体现和他的人生最终坐标。也许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所走过的人生轨迹,从他身上寻找中国企业实现复兴之路的力量源泉。

阳光透过玻璃落进来,散落在张华荣的脸上。在他那悠远而绵长的叙述中,似乎看不见阳光和蓝天白云,依稀可见的是对阳光的渴望和对命运不公的一种挣扎……

1958年,张华荣出生在江西农村的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做木工,母亲做裁缝。张华荣的童年时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初中没念几天便又遇上“文革”。过早失学的张华荣做梦也在想着一定要摆脱种田的命运。

中国古代曾传下来两个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伟人们曾高度评价下里巴人。然而贫穷中挣扎的张华荣梦里都想摆脱“下里巴人”的命运。终于,张华荣有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20岁那年他当上了兵,然而3年后他复员又回到了农村,理想再次破灭。

年轻的张华荣血脉里充满了渴望和奋斗。“只要不种田,我什么都干。那时没想过要发财,只要不在农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这种现在看似最为简单的心愿的驱使下,张华荣开始了打工生活,带着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和忧虑做起了木工、补锅匠、油漆匠等活计。他身强体壮,干活从不惜力,尤其是他的头脑十分灵活,不久便做起了各种小生意。1984年,张华荣拿着辛苦赚下的几百元钱,到浙江去买鞋贩到江西卖,很快便攒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尽管“这桶金”少得可怜。这时的张华荣又开始了对未来的人生思考:是继续贩鞋还是自己创业?在经过一段痛苦的徘徊之后,他选择了后者,于是他跑到浙江那里当起了学徒。这位有着极高悟性的学徒很快摸到了门道,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和家里人一起凑了4000元钱自己开厂,买了3台缝纫机,请了8个人,一天生产十几二十双“北京布鞋”。凭着一股改变自己命运的不屈精神,经过五六年的拼搏后,1991年时,张华荣的鞋厂已拥有员工200多人,资本额超过100万元。

这时,一个诱人的机遇摆在了张华荣面前。“1992年,一个姓叶的台湾人找到了我,他在香港注册了一家‘香港光荣公司’,要跟我合作。所以觉得这也是个机会,于是当年10月,我们就合资了。我的名字里有个‘华’,那个台湾人名字里有个‘坚’,所以我们就成立了‘江西华坚有限公司’。没想到这个台湾人骗了我们,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搞了很大的厂房,但他没出一分钱,也没有给过一份订单,实际上还是我一个人在做。当时员工已扩大到560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没有订单,我们没法往下撑,到1994年,我已经亏得一塌糊涂,怎么办?这时我只好重新做外销,通过江西轻工业公司接外贸订单,所以两年下来,我们又赚回了很多钱。”

然而,命运又一次在考验张华荣!19%年,欧共体举起了反倾销大棒,张华荣的“华坚”很快笼罩在阴影之下,欧洲订单全部取消。张华荣感觉在江西已经再无出路了。这年5月,他带着手头仅有的几十万资金,来到东莞寻找机会。那时东莞的鞋业已经很成气候,是台湾人和港人的天下,可以说,张华荣是第一批进人鞋业的大陆人,他觉得自己找对了地方。他先在东莞设立了办事处,开发打样,接订单。10月,东莞厚街镇白EA,工业区倒闭了一家台资鞋厂,张华荣出价100万,把工厂连同机器一起盘了下来,挂牌成立东莞华坚鞋业有限公司。

说到这,张华荣直言要是没有东莞基层领导的帮助和扶持,他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说起刚到东莞创业时的艰难,张华荣的语气明显沉重起来:“当时我根本就付不起这么多钱,但村里给做担保,我就只好给他欠账。没想到在东莞做鞋非常不顺,最大的难题是,我们在江西做的是布鞋,到东莞改做女鞋,又用上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但我们没有相应的管理人才,也没有稳定的订单,所以很快就陷人困境,负债累累。1997年年底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当时我觉得实在是撑不下去了,说实在的,当时也有过一走了之的念头,花点钱逃到俄罗斯去。我打了个电话给家里,我那老母亲一听吓坏了,我大哥也把我臭骂了一通。其实,说要逃也只是一个念头而已,甭说家里会受连累,我手下这么多工人怎么办?当时就觉得无论如何,一定要往前走,哪怕工厂完全倒闭了我去坐牢或跳楼自杀,也得咬着牙往前撑。”

命运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变的。就在张华荣痛苦地苦撑的时候,幸运女神光顾了。“当时有这么一个机遇,那时台湾鞋商过于强大,国外采购商想要压价以牵制台商,所以需要培植一个大陆老板,于是便看中了我,派诺蒙第一张订单就给了我30多万双。给的价格的确很低,台湾人不愿做,但对我来说,完全是转机呀,是派诺蒙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我。当时尽管派诺蒙的支持在经济上没有解决问题,但在形象上解决了。于是我们充分地把贸易公司对我们的信赖转化为一种资源,一听说派诺蒙给我们订单,所有的供应商都支持我们,拖半年给钱他们都无所谓,因为觉得我们有未来。”在谈起这段艰难往事时,张华荣感触最深的是,东莞的这些领导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想方设法地帮助他如何渡过难关,话语间流露出对东莞当地领导的万分感激之情,打心眼里敬佩东莞这些大大小小的父母官。

一张订单就是一批鞋子?张华荣最聪明的一点就在于他不这么看,一张订单的效应被他放大了。有了派诺蒙的订单,就意味着国际巨头对他看好,就意味着将有很好的前途。只要你跟他合作,不怕收不回钱,而且后边的合作机会将越来越多。所以,合作伙伴们都愿意多给一些宽限期,张华荣的事业就是这样得以复活,并获得壮大的机会。

如今的张华荣可谓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写下了“为社会而生存,为行业而努力”作为华坚的座右铭。

“我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我很单纯地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做鞋。”

一说制鞋企业,张华荣便关不住话匣子:“制鞋业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鞋靴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世界市场68%的份额,在去年全球制造的148亿多双成品鞋中,亚洲的制鞋企业就生产了135亿双,其中60%以上来自中国的广东。”

制造业一直被专家喻为“候鸟经济”,总是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制鞋业亦是如此,世界制鞋业中心在上世纪70年代从欧美转向了日本、台湾,80年代末又移向中国大陆。东莞鞋业就在这样的转移中抓住了机遇一步步地发展起来。但这几年的东莞鞋业似乎寒流暗涌,各种成本的上涨以及反倾销、44号公告、劳动合同法实施等因素,一次比一次更猛烈地冲击着东莞鞋业发展,东莞鞋业这只“候鸟”会飞走吗?

“东莞肯定还会是世界制鞋业中心!将东莞打造成为世界鞋业东莞总部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位从磨难中一路走来的奋斗者对市场的见解独特而精辟,“十几年前,我们的制鞋水平就远远超过了温州。那时温州跟福建没有外销订单,是自己内销创造品牌的。我们做外销很自豪,那个时候国家鼓励出口创汇,大家都很高兴。现在经济状况不同了,东莞通过OEM方式制造了世界最好的鞋,却没有一个自己的知名品牌,是长期以来的痛。东莞制鞋企业必须有所改变,有所提升。我认为,未来东莞的制鞋业,应该向更高端的方向迈进,成为一个以研发、设计为主的制造业基地,成为打造中国自己的世界名牌鞋的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世界鞋业的话语权。”

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墨守OEM只能死路一条,但完全放弃OEM单纯依靠模式改变开发品牌也未必是中国企业的最好选择。张华荣选择了一条“OEM+OBM”两条腿走路,这成为华坚集团升级之路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危机。张华荣认为,要摆脱困境有很多办法,搬迁是方法之一,但要继续前进,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品牌化道路。2006年、2007年,华坚国际在成立销售中心——东莞欧登堡实业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斥巨资设立了研发中心,并自创或收购了成龙、阿兰德隆、卡佛儿等品牌,三大品牌涵盖高、中、低档,大有通吃各类消费者的势头。

2008年,华坚集团再次华丽转身,在坚守制造与贸易的同时,切人产业服务领域,向“软三元”进军,斥巨资在厚街推出“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并举办“世界鞋业发展论坛”,意欲成为鞋业产业升级引领者,为产业升级提供平台,以稳固并传播东莞作为“世界鞋都”的地位。

张华荣说:“温总理很支持我们做这个(产业服务),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目前东莞整个制鞋业均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作为龙头企业,华坚集团不仅要为自身谋发展,也想为行业发展提供平台……”

东莞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无数个张华荣,为东莞打造出具有神奇魔力的水晶鞋,使东莞这个农村的灰姑娘变身为浑身散发出迷人光彩的公主。这个美丽的公主毕竟还年轻,因为年轻,所以没有太多沉重的历史负担,因为年轻,所以活力四射,便更有了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转型升级中,她的魅力光芒会进一步地展现和散发出来……

东莞制鞋业不仅闻名世界,使东莞有“世界鞋都”之说,东莞家具业也是名震天下,堪称“世界家具之都”。

二十多年前,东莞家具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还微不足道,所产家具都出不了东莞。改革开放后,数百家香港、台湾的家具厂纷纷转移到东莞,摸索出一整套“台湾接单,东莞生产,香港出口”的优化经营模式,从中获利匪浅。不过,这些外企也带旺了东莞民营家具企业的发展,使之创造了中国家具业的诸多传奇。其中,耀邦集团的发展被称为传奇中的传奇——从最初的三家各自独立的专业家具制造厂,经过强势整合后,创造出了惊人的“1 +1 +1二30000”的万倍倍增奇迹。如今的耀邦集团早已稳稳坐上中国家具业的老大“龙椅”。

真乃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神话!

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我们坐在罗锦耀的办公室里与他交谈。他的办公室设在顶层,落地玻璃窗外,宽阔的露台被他打造成一个小型的高尔夫球场,蓝天白云,阳光暖暖地洒落在绿绿的草坪上,眼前的这一切令人感到十分惬意。

罗锦耀长相斯文略带清秀,举止中透着一种总裁的气度。他性格偏内向,说起话来不紧不慢,不容易激动,一副安静从容的样子,但言语中你能明显感到他开阔的思路。他的讲述里始终有一种悠远的乡思,尽管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正是他童年游戏过的乐园。

小时候的罗锦耀不爱和村里那些孩子一起成群结队疯闹,他喜欢一个人玩,有一阵子,他最喜欢用地上那些没用的柴棍木条搭建一个个小房子。也许,这成了一种预示。多少年之后,他在这片土地上真正搭建起了一座在中国家具业颇具影响力的宏大的事业帝国。

喜欢一个人玩游戏的罗锦in一天天长大了,16岁时起便进到桥头政府办的木器厂当起了学徒工。渐渐,他迷上了这一行,看着那一条条长长的木刨花被他直直地刨出来,他的心里装满了兴奋和喜悦,在别人眼里,那是多么辛苦的体力活,可对他说却是非常过瘾,哪怕每天晚上加班加到很晚,他也丝毫不觉得累。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时,干过几年木匠活的罗锦耀对未来也开始有了一种梦想。1981年,他毅然扔掉铁饭碗,开始了个体户的生涯,到人家家里帮助加工家具。单干后,罗锦耀的收人大为改观,两年后的1983年,他在家里悄悄搞起了小作坊,当时他口袋里的钱离办厂要求的注册资金还相距甚远,直到1986年,这个小作坊才真正拿到了桥头镇工商所颁发的营业执照。虽然此时的工厂也只有十来个工人,但这在当时的桥头却是件不得了的事情。这可是桥头第一家民营企业啊。

正式成为老板的罗锦耀开始有了进一步的梦想,然而,他再怎么梦想,也绝没有想到多少年后他的木式企业居然做到中国第一。回忆当年的创业历程,罗锦耀说:“开始创业很难,手里没钱,家庭也没一分钱给你,一切只能靠自己。慢慢攒下几千块,这在当时相当了不起了,接着又开始扩大发展。后来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我最早做木式工厂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一行,但我一直很看好,并坚持往前走。”

对于罗锦耀来说,事业转折点是在1991年,当时他们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工人已有50多人。这一年,罗锦耀走出了桥头,第一次来到深圳,试着去推广自己的家具,这时他才懂得了“市场营销”这个概念。在深圳做了两年,他们又试着去广州,很快又将眼光瞄向全国。罗锦耀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 自信心,成功感,一天天在他心中生长。

随着眼界的开阔,罗锦耀也开始了思考。当时香港的一些家具企业也渐渐转移到了东莞。作为同行,罗锦耀参观了这些香港企业。这一参观给罗锦耀的触动很大,相比之下,自己的企业还只是一个作坊,根本就谈不上是个企业。“他们的工艺各方面都比我们先进,机器、款式、生产方式,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这使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的企业必须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台阶。生存可以依靠本能,发展却需要运用智慧。从那时起,深受启发的罗锦耀开始了事业上的新一轮“折腾”,很快使企业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就在罗锦耀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99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工厂。

一夜之间,经济损失100多万。

当时所有人都看着罗锦耀:做还是不做?此时的罗锦耀对此并没什么过多的犹豫。这些年来,他一直深深地热爱这个行业,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个行业大有前景。“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选择,再难都要做下去。如果不做的话,那一百多个跟着自己的员工怎么办?”

灾难是最考验人心的。当时桥头领导立即赶到现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帮他渡过难关。这令罗锦耀万分感动,终生难忘。

陪同我们采访的桥头镇宣传委员告诉我们说:“当时我们决定:他这边发生的事故我们政府去检讨,去查找原因,去解决问题;二是我们帮他找一条出路,赶紧去找地方借给他,让他尽快恢复生产。第三,我们让村委会马上规划出一块地方,让他去建设新的厂区。他的第一个厂就是当时建起来的,两三个月就建好了,很快恢复正常。后来我们还开玩笑,火烧旺地,越烧越旺。罗总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心里再大的压力也都不说,自己硬撑着。他性格中的善良宽厚,实际上也是他成功的一种因素,他手下一两百师傅这么多年一直死心踏地跟着他,就是他的人格魅力。罗总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用人方式,他在选用人才时,会告诉人家,让他只在公司里待五六年,然后出去当老板。”

集团总经理王赋在一旁接茬说:“是呀,我刚来这里时,罗总就跟我说得很清楚:你进来的这五六年,我会教你很多,目的是希望你将来像我一样当老板。但有一个条件,你离开之前,要培养出一个接替你位置的人员出来,你离开我这里后,有什么困难我会帮你。”

天下还有这般事?有意思!

王赋接着说:“中国人比较讲究稳定,很多当领导的或者做老板的,都希望有一些很得力的人能够一直跟着自己,形成一个很稳定的人才队伍。但我们罗总恰恰不同于正常人的心理。他总是鼓励员工出去创业,甚至有员工离开时,罗总还将厂里的机器送给他。所以中国家具界称耀邦集团为‘黄埔军校’。现在从这里走出去独立办企业的已有20多人,有的已做到一年好几亿的销售额。”

笔者不解地问罗锦耀:同行是冤家,你就不担心他们会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吗?罗锦耀笑了,说:“不会啊,从我这里出去的人,对我还是很尊敬的,过年过节他们总还是要看我。我的企业就是要培养人才,我不希望你永远跟着我打工。你出息了,做老板了,我也觉得开心。有能力投奔我的人,我会把我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但是我要求他做到一点,你在这里做,一方面要真真正正地给公司创造效益,同时当你想要离开的时候,必须培养出一个人来替你。这样他真正离开的时候,我也会帮他。”

笔者赞赏他宽广的胸怀,罗锦耀却说:“你要知道,这个市场中国那么大,是做不完的。你不做,其他人也要做。如果从你这里出去的人不道义,反过来搞垮你的企业,那当然不好。但我们还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毕竟我们还是有感情的。实际上他们对我也挺感恩的。我的想法是,我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在他走之前,只要他能够培养出人来替代他的位置,那他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再说,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条件,你不让他出去,他也是要出去的。另外,如果他老呆在这个位置上,下面的人没办法上来,这样下面的人做事也会缺少动力和**。”

原来罗锦耀是以这种方式来激励大家。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实际上,一个人对众人有没有吸引力,往往就在于你能给众人带来什么好处。做大事的人从来不和人争小便宜,而且还会让人从他这里得到好处。这就是做大事的人为什么小事装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原因。

有位管理学家说过,如果争的意识太强,把竞争对手吃掉,自己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不战而胜才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

看得见的聪明不是真聪明。难怪很多聪明人都众口一词地说:罗锦耀的聪明是看不见的聪明。也难怪,他的事业越做越大。

2000年,罗锦耀的事业也迈人了辉煌的新世纪。

这位当年的小木匠开始出手不凡,大手笔地运作项目,用一千多万收购了一家香港企业,从谈判到最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家具业的利润开始变低,一些香港企业就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低,想要撤出。但这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机会,我跟他们的感觉不一样,我看准家具行业还是很有前景的。他们不看好,那只是他的对比有了差距,比如说,以前的利润可能是30%,后来降到20%,他就觉得低了,不好做了。但我觉得这个利润是正常的。再说家具是一年一年的,只要量做大了就行。”罗锦耀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又频频出手。

2004年,无疑是中国家具的分水岭,同样也是耀邦集团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刻。2004年8月15日,罗锦耀将“桥新”、“恒利”、“美桥”三家家具有限公司整合成“耀邦集团”。是年,著名演员淮存听正式以“耀邦”品牌代言人的身份亮相东莞。

如今,is邦集团在桥头镇拥有占地200余亩的花园式工业园,员工近4000人。面临着新的形势,罗锦耀认为东莞的家具业也必须转型,应该从“东莞制造”转向“东莞创造”,因此他在研发上不断加大力度。他说他深深热爱他的事业,及至现在,每当一个新款家具研发出来,他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感。 目前他的集团拥有10个品牌,听起来颇让人惊讶,原来Choosee、简·悦、生活元素、源创经典、时代恒利、家和美家、欧梦莱、美桥及瑞丽世家等10个家具品牌都是出自耀邦集团的。

由于中国家具制造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所以品牌检验的不仅是企业的实力,更是民营企业家的才能,尤为重要的是在检验企业家本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在谈起创业往事时,这位中国家具业的重量级人物感触最深的绝不是自己如何有本事,而是当地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他直言:“我觉得我们民营企业家的成功,不单单是个人的成功,更是这块土地上诞生出来的成功。东莞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我们遇到再难的事,政府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帮你解决问题。”不容易激动的罗锦耀这时才有所动情,“作为东莞人,在自己的家乡创业,我们就是幸运者了。我觉得任何一个东莞人,在机遇和环境面前,只要你肯做肯搏,就会有机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桥头人,罗锦耀童年记忆中的桥头完全是个农村,今昔对比,他常有恍若隔世之感。是呀,如今中国家具界赫赫有名的大老板罗锦耀难道还是当年那个坐在地上用柴棍木条搭建房子的罗锦耀吗?

貌不惊人、语也不惊人的罗锦耀能有今天,肯做肯搏也是主要的原因。

这种脱胎换骨的改变,对于罗锦耀,对于桥头镇,对于东莞,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