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刚到东芜打工的那段日子很凄惨,妻惨到我现在实在不愿意回忆那一幕。1993年底,我在一个老乡的帮助下,进了一家刺绣厂做杂工。杂工活又累又脏,跟车间员工一起加班加点到深夜,工资却比车间员工低得多,但比起之前的那些凄惨,我已经很知足了。有了德定的地方,我又开始写作,每天晚上,无论加班到多晚,我都会在加班后趴在床头坚持写作。 当时公司规定11点半熄灯,为了不影响别的同事休息,我特地买了手电筒,躲在被窝里写,往往写到自己不知不觉睡着了。后来的日子就开始顺了起来,虽然我身体单薄,但工作积极,肯吃苦,很快就被调到车间做流水工,不久又被提升为流水线班长。那段时间,我写的文章也源源不断地开始发表出来。没多久,因为我在镇报(荔乡报》发表过丈章,后来他们那里需要编样时,便想起了我,于是我便开始当编样,再后来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沉浸在柳东妩的故事里,笔者的心情悲喜交加,一方面为他曾经历过的痛苦而心碎,一方面又为他今天的成功而高兴。也许,正是因为贫穷的磨练,使柳东妩的心灵变得十分敏感,使他的笔下流淌出那么多的才情,从而成就了他。但从柳东妩的脸上,你根本感觉不到他过去的坎坷和内心深处的伤痛。也许,东莞这片热土给了柳冬妩啼血的回忆,更给了他无限的天地与机遇。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十多年前那次艰难的漂泊,如果不是终于移植到东莞这片广裹而丰厚的土地上,他怎样才能奏响人生的强音?这只麻雀何时才能变成凤凰?

“还记得当年刚到东莞时对东莞的印象吗?”

“东莞的变化太大了。今昔两重天!”他的话语明显轻松起来,“我记得1992年时,东莞还是杂乱无章的,到处都是破烂的民居和工厂。当时的东莞看起来像个大工地,莞樟路也刚开始修。”

柳冬妩说东莞这20年间的巨变不仅反映在城市面貌上,更在于东莞政府对打工者有一种接纳和宽容的心态,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年底召开的东莞市文代会。在这次会议上,像他这样的几位打工作家成了东莞市作协的理事,再也不是以前的“散兵游勇”。他说:“现在的打工文学创作环境,跟10年前我进行文学创作时相比,已经今非昔比了,包括办公环境、领导重视程度、创作氛围等方面。打工文学的环境改善和东莞对于打工文学的重视,体现了东莞社会的变化,也表明对外来工的态度变化,外来工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东莞全民经商,对文化重视不够,但现在东莞已经开始重视文化了。比如说我现在所在的东莞市文联,这几年的发展就非常了不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出了那么多的作品,还搞了签约作家等形式,大大提升了东莞市的文化形象。我相信,用不了五年,东莞文化在中国绝对会成为一颗耀眼的璀璨之星,因为东莞就是一个创造奇迹创造神话的地方……”

确实,如今东莞在文化上也正在打造“东莞制造”,这两年东莞在文化上的变化令人称奇,几乎可以用腾飞来形容。一个个奖杯纷纷花落东莞: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艺术奖、庄重文文学奖……笔者似乎也看到,一股喷薄的力量正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于2005年7月成立了全国首家地级市文学艺术院——东莞文学艺术院。新落成的东莞文学艺术院大楼位于莞城区东江之畔,总占地面积50(-)o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投资4000多万元。这座岭南风格鲜明的古典式园林建筑,与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融为一体,环境优美,为文学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20(一巧年3月,东莞文学艺术院启动首届签约创作项目申报,成为2006年中国文坛的一件大事。一时间,全国各地文艺创作者热烈响应,申报选题317件,经过初评、终审和市委宜传部同意,共有18件选题被确立为签约创作项目。 目前这些签约项目都已完成创作,其中5件已经发表出版,其他的作品也即将出版。2008年3月,该院又启动了第二届签约创作活动。两届签约创作项目的实施,激发了作家创作的积极性,汇聚了一大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艺工作者,这对提高东莞的知名度、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文学院更注重对文学新人的培养,打造文学新军,造就新一代作家队伍……

“你希望东莞未来是什么样的?”

“我希望打工文学消失。”

“哦?”

“打工文学的消失是一个好事。如果外来的这些打工者全都成了东莞的市民,户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那么他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就没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打工这种心理状态就不存在了,打工文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自然就会消失。到了那个时候,就不会有人去进行打工文学创作了,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得很好,大家已经写不出了。那时也就是东莞的社会转型成功之时。但是那时候,打工文学就肯定会成为东莞发展历程的一个记录,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后人会通过这些作品来了解曾经的东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人80年代的中期,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民们纷纷离开家乡,在他们的人生生涯中开始了不断转换和变动,无论怎么变,都会应着一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变换中,无数的打工者像麻雀一样纷纷飞到东莞这片土地寻找自己的梦想。

我们可以抒情地说,东莞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像一只只麻雀停靠在她肩头,从她身上汲取了力量,因而成就了各自的梦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抒情说,他们的命运也就是东莞的命运,正是这些成群成群的麻雀用生命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凝聚成了一把涅粱之火。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他们涅梁了,东莞也涅粱了。

有些并不抒情的数据似乎能佐证上面的抒情描述:据1978年的“东莞劳动服务公司”统计,当年东莞外来劳动力仅有5000人,而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从巧.62万暴涨至584.98万,在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36.45倍;而在东莞外来工暴涨的同时,东莞的GDP亦从198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81.6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95.5倍。

当然,同样也有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对照:东莞外来工通过邮局汇钱回乡的金额,1999年为119亿元,2001年为137.6亿元,2002年为142亿元;近10年来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在这所“黄埔军校”内得到了提升。

无论如何,东莞将永远铭记和感谢这些曾为东莞付出过努力的每一位外来工。事实上,东莞也早已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他们,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新莞人。这些新莞人也早已爱上东莞,和这座城市深深地融为一体。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圆梦,还能得到充满人情味的关心和爱护。

这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跨越。

1988年东莞建市时,外来工150余万人,于是有“百万民工下东莞”一语流行。如今在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达700万人,他们不是下东莞,他们是新莞人,他们安居乐业在东莞,与土生土长的东莞人共铸发展的辉煌,共享创造的成果,共创美好的明天。

东莞对新莞人的爱护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所有在东莞工作的新莞人对此都有着切身感受。在这里,我们不妨介绍一个叫郑小琼的“打工诗人”。

笔者第一次听说郑小琼是因为不久前人民文学奖的评选,她的散文《铁·塑料厂》获得了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那可是重量级的一个奖项。今年年初笔者来东莞联系她时,她在电话里说她不在东莞,正在广州参加省人大代表会议。

哦,郑小琼成广东省人大代表了!?笔者后来得知,她是东莞市第一位新莞人省人大代表。这不能不让人感叹东莞对新莞人的重视。

其实,郑小琼在东莞的人生轨迹演绎的也是一个“麻雀变风凰”的故事。

生于1980年的郑小琼是四川南充人,当过护士,2001年来到东莞,5年的打工使她尝尽了人生辛酸,这些辛酸在郑小琼的心底慢慢酝酿,最后流淌成她笔下的文字。这些最质朴的文字、最真实的感受,都是郑小琼对打工生活的真实记录。她的文章不仅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更在传达一个群体的声音。

如今这位“凤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省人大代表的身份使她成了几百万新莞人的“代言人”。“我最希望的就是把我们这个群体在工作、生活、医疗,以及教育等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想法表达出来。”

笔者写到这一章节时,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郑小琼又获得庄重文文学奖的

2008年11月6日,市委书记刘志庚为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成立挂牌。

2007年9月1日,市长李毓全在东城检查“治摩”工作。

2007年2月27日,市领导检查九项工程。

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东莞明天会更好!

消息。消息称,庄重文文学奖评委对郑小琼的获奖评语是:她的写作有浩大、森严的气象,她的诗与散文,既是对声音微弱的无名生活的艰难指认,也是对自我、世界和工业制度的深刻反省。

笔者深为郑小琼感到由衷的高兴,东莞5年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郑小琼,苦难化作了财富。正因为这些苦难才使得郑小琼这只“麻雀”在东莞这块土地获得了涅桑,获得了新生。这位“凤凰”给笔者发来一些文章,其中一段记录了她对东莞的一些认识——

东莞对于每一个外来人来说,它的胸怀时刻都敞开着,对年轻人来说充满了**也充满着机会。它可以让你沉沦在五颜六色的靡丽中,将自己最为美好的年华在这里浪掷掉;也可以让你在这个异乡扎根,长成粉郁的大树。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公平的,它总会给你很多的机会,也会给你很多失去这样机会的借口,有的人抓住了机会,有的人因为借口放弃了机会。在东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也许你昨天还以为自己年轻,还无所谓,可是今天当工厂门口的招工栏里贴着招工年龄时,你才会觉得自己渐渐丢失了许多,有许多好的职位不会再来等你了,你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时,正是你对这座城市有了依恋的感觉的时候,你熟悉它很多的乡镇,也知道了在这个城市有着上千万如同你一样从外地来这里寻找梦想的人,你曾经有过的忿忿不平也安静下来,你开始学着接受这个城市,接受这种生活。你发现原来这个城市的胸怀是如此的宽阔,它对于每一个外来者是如此的公平。比如在这几年你学会了制衣业的任何一个工序,你可以去虎门镇,那里是服装的天下,如果你学会毛织,你可以去大朗,还有石龙、清澳、寮步的电子,大岭山的家具业,长安的五全业……

在东莞5年的打工生活,让郑小琼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有你内心充满了阳光,生活才会给你以阳光,只有你内心充满了热爱,生活才会给你以爱意。只有当你内心接受了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从内心充满热爱,你才会有在这个城市扎根与停留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让你去努力寻找在这个城市能够扎根的机会,让你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去充实自己来面对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而来的挑战。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不断感受到来自生活的收获。”

郑小琼的努力没有白费。

李泽厚的美学理论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积淀。

细细品味这两个字,你会明白,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最终都将‘‘积淀”成文化。

无论是郑小琼,还是东莞。

在东莞,无论在哪里,细心者不难发现东莞对新莞人关怀备至的点点滴滴。虎门一家服装厂拥有100对夫妻工,公司特投人数百万元设立了860多间“夫妻房”。给外来工建“夫妻房”,从表面上看只是解决了夫妻分居的问题,但它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和产生的积极影响更值得我们关注。

在东莞,流动人口登记数达1000人以上的单位或区域都建立了“新市民社区”,建立流动人口民本化管理网。新莞人和老莞人在就业、经商、购房、子女人学、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东莞不仅要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更要在精神上让他们有归属感。刘志庚书记明确表示要切实把维护新莞人的合法权益作为我们分内的责任和义务,尊重新莞人,善待新莞人,体谅新莞人,努力让他们真正融人东莞,在东莞感受到家的温暖,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东莞早已不仅仅是老东莞人的东莞,她要让新莞人共创东莞繁荣,共享发展成果,把新莞人热情地拥人自己的怀抱,这就是东莞的爱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