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奠基者 何建明 4741 字 1个月前

毛泽东的话在不同场合,在不同干部中一遍遍地讲着,不停地讲着,连那些好胜心强的开国元勋们都有些眼红余秋里了。然而毛泽东的话仍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在1964年元旦时,又来了次更大的声势——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这句经典口号后来在全中国喊了几十年,但君不知,在这句口号后面还有一句虽不是毛泽东的原话、但却在部长和高级干部中曾流行一时的话,叫做:“部长学余秋里”。

余秋里太红了,红得他想夹着尾巴做人,可有时也很难。这不,在人大会议上、在首都万人大会上,他作完一次次会战汇报报告后,突然有一天中办通知他说毛泽东还要找他谈谈。还要谈什么呢?将军心里犯嘀咕。

“余秋里同志,你给我们讲讲石油大会战的事吧!”毛泽东又出了这个题。他身边坐着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

还要讲?将军不知所措地看看毛泽东——毛泽东一脸期待的欣喜状,像一个没有听够《水浒传》的评书听众。将军又将头转向他的那些尊敬的领导们——周恩来冲他笑笑,意思是讲吧,我们也还想听听呢!再看陈云——陈云干脆道:“余秋里,讲嘛,讲讲大会战的情况嘛!”

再看看总书记邓小平——邓小平已经作好了倾听的准备,一双眼睛直盯盯地看着自己……

将军知道自己又不得不再摇一次“尾巴”了:

“主席,我有一个想法。”将军突然这么说,“我们在松辽搞的这个石油大会战,能这么快的取得胜利,搞出现在这么个大名堂,关键是靠了您的‘两论’……”

躺坐在沙发里的毛泽东突然神情集中地转过头来,颇为疑惑地:“‘两论’?”

“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嘞!我们从会战一开始就认真学习的!”将军对毛泽东的崇拜来自心底,他一生敬佩和绝对服从的只有毛泽东一人。“文革”中有人几次三番逼将军说出他的“黑后台”时,他一怒之下掏心窝道:“我执行的是毛主席的路线,其他人的我不听!”这回他说的也是心里话。

“哈哈哈……”毛泽东明白过来后,开怀地大笑起来:“余秋里,我那两本小书有那么大作用吗?”

“主席,我觉得这两本书的作用是很大很大的嘞!”将军站立起来,仿佛要像当年详细汇报战场军情一样。

毛泽东笑着示意爱将坐下,然后对周恩来他们说:“不过,我的那两本小书相比之下,《实践论》好读些,《矛盾论》比较难读。”

周恩来接过话:“大庆的基本经验,就是靠的‘两论’起家。秋里同志,你给我们讲讲怎么依靠‘两论’起家的?”

“我们主要是学主席‘两论’的基本观点,掌握认识论和方法论。”将军开始娓娓动听地讲来,他的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有情有理的汇报,让毛泽东听得入神,也让中南海的决策者们频频点头称道。

我看余秋里行嘛!谁说他只是一员猛将、闯将?石油部也有计划工作嘛,他余秋里当计委副主任不行吗?毛泽东又要点将了。点的将又是余秋里。

这是1964年底的事。

1964年这一年,大庆红遍了全中国,也响彻了全世界。毫无疑问,作为大庆这面旗帜的旗手和战役的最高指挥者,他余秋里也跟着在毛泽东及众多高级领导干部眼里身价倍增。

这一年,毛泽东高兴呀,大庆的油使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列车飞奔了起来,而原子弹的爆炸又使毛泽东在国际斗争中有了跟美帝、苏修较量的铁拳头。

大庆的油和西北“轰隆”一声震天的原子弹爆炸使毛泽东重新恢复了“胜似闲庭信步”的潇洒,并开始又将目光集中到了国内经济建设上来。此刻国内的经济情况怎么样了?老实说并不怎么样。自“大跃进”后,中国的经济形势让毛泽东一度很是头痛。加上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各行各业可以说除了石油工业外,都不怎么理想,尤其是国民经济生产速度问题,远没有毛泽东所愿望的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那种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局面。而这其中,毛泽东最不满意的还是国家的计划方案。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计划编制,就是国家建设的“大法”,这“大法”不令人满意,国家经济形势会有什么好的局面?

毛泽东早已觉察身负执掌全国经济大局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如同“一团死水”。既然“死水一团”,就得有人去搅动搞活它。于是毛泽东有了1964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余秋里做计委副主任不行吗?”的问话。

让秋里同志去好!“去冲破一潭死水”。周恩来对毛泽东的点将表示赞赏。

据将军的家人讲,有一天将军在半夜接周恩来的电话,因为是深更半夜,将军说的话家人都听到了,将军一再在电话里说“我文化水平低,又一直在军队工作,建设经验缺乏”、“石油部虽然搞出了些成绩,但也是党中央、毛主席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支持的结果”、“计委工作我实在没那个能力”等等话。家人们这才知道将军可能要调动工作了。

可事隔几日后,将军“不去计委”的话再也没有了。原来一问,将军说:总理几次三番地找我谈话,又说是主席点的将,我不去行吗?其实据跟随余秋里一直到晚年的雷秘书介绍,将军他之所以接受计委工作除了坚持党性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将军的挑战意识和从不怕困难的品格。将军是很清楚计委的工作性质的,而且当时毛泽东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过国家计委的工作,他将军也知道计委工作的难度。但将军有一种正如他自己经常说的独特性格:任务越艰巨,担子越重,我情绪就越高,精神越振奋,劲头也越大。他还这样诠释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嘛!办法来自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来自于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

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继续之中,毛泽东之所以在生日宴会上除了邀请王进喜、陈永贵、董加耕和邢燕子这些工农知青代表外,还特意邀了余秋里一起坐在身边,当然既有毛泽东看重余秋里带领队伍搞出了大庆油田,其实他老人家心里已经有了让这位智谋与勇猛兼备的爱将执掌国家计划经济谋划大权的成熟想法。第二天下午的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当众问道:“准备叫余秋里当计委第一副主任,你们看行吗?”许多人不知道党中央决定干部任免事宜是怎么回事,其实有时很简单,领袖一句话,组织部门去办便是了。毛泽东如此问,大家还能有什么话?再说他余秋里就是行嘛!建国十四五年来,有哪位将军和开国元勋可与他比较在建设战线干得更漂亮的?没有嘛!

“已经同他谈了,他很谦虚,说他干不了这个工作,又没有人。我说,你可以带点人去嘛!”周恩来一脸喜色地接过毛泽东的话。

“我看这个人行。我们现在有些人只问小事,不问大事。”毛泽东再次拍板,而且说的这话里有一层特别的潜台词:余秋里这个人能干大事,因为他会抓大事。

国家计委是专门抓大事的,他余秋里会抓大事的人不去谁去?

年末,中共中央一纸命令,任命余秋里为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书记。是实际上的“第一把手”。

1964年的最后一天,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李富春同志主持国家计委副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宣读了党中央对余秋里的任命决定,李富春把独臂将军介绍给大家后说:“今后党组会议由余秋里主持,一切重大问题都通过余秋里同志。”“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并且帮助他把计委工作搞好。”

李富春将国家计委大权交出时,将军刚步50年华。

50?喔,那你们还是小将,不过也不算是小将了,算中将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等“老将”单独与新上任的余秋里和谷牧(建委主任)会面时,以长者风范,谈笑风生。“以后国家的事情就靠你们了,我们这些人只能当参谋、顾问了,办事情得靠你们。”

看着新一代年富力强的国家建设领导者上任,毛泽东这一天异常高兴,一番谈古论今中大有将余秋里等推向政府工作的前台之意:“看起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嘛。那诸葛亮当时才27岁,孙策最多也就20多岁,孙权更小。这京剧舞台上把诸葛亮和周瑜的关系搞错了,周瑜总是小生,诸葛亮反倒戴着胡子,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比诸葛亮大好几岁了嘛!”

好,下面我们就听听“小诸葛”们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怎么考虑的。周恩来出题了。毛泽东点头表示同意。

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在毛泽东等面前又成另一种角色了——“小诸葛”。是嘞,我在主席和总理、少奇面前充其量也是个小参谋嘛!而在这之前,毛泽东为改进国家计划工作,更好地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就明确向周恩来建议:由余秋里负责组成一个“计划参谋部”,又称“小计委”,主要任务是抓国家建设的大战略问题,而原来的“大计委”则负责处理计委的日常事务。毛泽东还特别交代:小计委由周恩来直接领导,国务院各副总理不要干预他们的工作。

将军从部长一步跨进中南海——他上班并不在三里河的那栋九层计委楼里,而是在中南海的国务院内。他实际上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的经济建设“总参谋长”。

两件事尽快做好。周恩来向余秋里传达毛泽东的指示:一是起草一个《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初步设想》,这是改进计划工作的战略思考大方向;二是计划参谋部即小计委的组成人员。将军接手这两件事都是毛泽东极其关心的,前者是毛泽东调将军出任计委第一副主任的希望所在,后者也同样是毛泽东早已不信任原计委的那些人了。

为了工作的连续性,我还是想从计委里挑几个人,完全抛开国家计委另起炉灶并非完美之策。余秋里向周恩来建议。

你可以先提出个名单。周恩来赞同。

雷厉风行是将军的作风,不足一星期,第一份《关于计划工作革命问题的一些初步设想》(草案)出台,“小计委”的组成人员也同时提交到周恩来手中。

“送主席和政治局常委及书记处各同志阅。”周恩来迅速批转。并特意附上一段说明:“许多设想在这个文件是都没写上,要听他口头讲,就会听出他是决心实行计划革命的。要他组织的计划参谋部,我几次要他提新人,他提了李人俊和其他几个人,但他仍主张从计委抽出几个人帮他工作。”非常简短的一段话,看得出周恩来对新任“建设总长”的爱护和人格上的推崇。

将军知道自己接计委工作远比石油部长难当得多,且不说一个部一个国家的分量之不同,单说现在是在毛泽东的眼皮子底下工作喔!毛泽东是谁?伟大领袖,英明统帅嘞!其智慧、其能量、其高屋建瓴的目光,其高深莫测的思想,你要在他那儿过关一件事、满意一件事、成全一件事,可跟在下面一挥手“冲啊——”要不知难多少倍。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将军现在是毛泽东眼里的大红人,红人也不行嘛!靠得太阳太近了,稍不小心,不也照样烤你个焦煳嘛!再说,前任计委主任李富春是个什么人?人家是副总理,专门从事经济工作的专家。就连李副总理也没在毛泽东眼里满意,我余秋里打仗出身,即使加上一个大庆油田,又能怎么着?懂多少国家建设问题的事?知道一个六七亿人口的大国怎么个治法?不懂嘛!而且毛泽东对事件处理总是站在特别的高度看问题,更何况国家建设也不是单单国家内部的事,还有国际因素。搞建设,不考虑这种大局,没有这种战略意识,能行吗?那就不叫国家计委,干脆叫过家家算了!

那些日子里,秦老胡同里比平时安静了许多。康世恩忙着渤海湾找油的事,其他几位石油部领导有时见将军独自站在雄鸡形地图面前一站回不过神,也就悄悄退出会客厅,回家干自己的事去了。

将军在想什么?当然想一个全新的、更大的事嘛。过去几年里他脑子转的是两个字:石油。现在想的虽然也是两个字,但内容完全不一样:国家。啥叫国家?方方圆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上下下五千年历史,左左右右都要顾及的世界之一员也。当然大家是由亿亿万万的小家组成的,考虑什么事得从一个个小家的利益出发,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小家……总而言之:国家的事要站得高、看得准和远,要既有平常百姓吃喝拉撒的油盐酱醋柴米事,也得有汽车大炮原子弹……

总理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我们要向“四个现代化”目标前进的努力方向,主席也特别强调指出了要迅速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的英明论断,因此我们的计划思想应该要服从这个大局,着眼这个大局。所以编制“三五”计划时,必须首先考虑加速经济步伐、积极发展新技术,努力赶上世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形势。将军在中南海第一次以“计划参谋部”负责人的身份向毛泽东等领导面前交第一份“考卷”。

毛泽东半坐半躺在沙发里,手中叼着烟卷,一副欣赏的神色看着自己亲自挑选的“小诸葛”汇报。将军的开场白,毛泽东很满意:我一直很欣赏孙中山的那篇文章。孙中山把一片邪说通通驳了,把欧洲人、日本人通通驳了。后来梁启超驳孙中山的文章,骂孙中山是目无孺子,欺人太甚。我看干什么事就是要目无孺子嘛!

将军为之一振,话音提高了八度:应该鼓励干部群众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

这是毛泽东的一向工作方法。不过现在毛泽东有些收敛,因为他大概想起了前些年特别是“大跃进”搞出的不少笑话,所以颇严肃地说道:要敢干敢想,不要胡来;要破除迷信,不要破除科学。

将军心头暗暗一笑:其实我最想听主席能说出这些话。言归正题,将军说:我国国民经济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现在的基础已经比较好了,从各方面的情况看,今后建设的步子可以迈得大一点。

这正是毛泽东的想法。当年中央苏区一、二、三次反围剿时,敌人那么多,武器那么好,而我们的人那么少,我们的红军战士每人一支枪,有的是几个人一支枪,有枪的也就只有几十发子弹,但我们还是打了胜仗。现在我们的形势大变样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干得更好呢?

将军:“三五”计划还是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业这一头不能放松。

毛泽东频频点头,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同僚:人要吃饭,要穿衣服,可麻烦啦!农业这一块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都必须放在我们一切工作的首要,一百年以后也得这样!

将军:1965年开局的经济形势很好,各项计划有可能超额完成。今年的钢产量可以搞到1100万吨。

毛泽东的目光一亮,那意思是:你来计委没几天,情况了解不少啊!不过,他提醒道:钢铁问题要搞质量、搞品种、搞规格。数量慢慢上,不要急。

将军转到毛泽东当时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上:三线建设宜集中力量把几条铁路干线、攀枝花钢铁基地和贵州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起来。

毛泽东直起身子,将头探向前去:三线只修铁路、规划煤钢?怕不行吧!应当是机械、化工、军工什么都有才好。还有煤气。四川那个地方就没有石油?计划一下。

将军心里好舒坦:这真是我想到的,但没敢说出。三线牵涉国家全局、备战全局,必须配套才有战斗力、生存力。四川石油嘛,老子当年就不服!非搞它出来不可。于是将军底气十足地:四川石油肯定有。我们石油部今年准备在四川搞个会战。

周恩来笑:现在石油部可不是你的了。

将军自知失口。

毛泽东也笑:还归他指挥。不过四川那地方蛮复杂,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将军不服:找不到油,还可以找到天然气;找不到天然气,还可以找到卤,找不到卤,还可以找到水。卤可以煮盐,水可以浇田。

毛泽东对将军一副志在必得的劲头很欣赏:嗯,我看有希望。

将军想到了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建设三线,我以为要依靠沿海地区的支持。

毛泽东立即打断:这个很重要。真打起仗来,就得有两个阵地:三线是一个阵地;一线、二线是一个阵地。以一线、二线的生产来支持三线建设。那样再加上我们在三线建设中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等等基地建设一起搞好了,打仗就不用怕了。

将军:三线建设要坚持勤俭建国方针,在开始时要少搞一些非生产性建筑。

这是大庆精神。工业学大庆,三线也要学大庆嘛。周恩来说。

勤俭是我们一向的建国方针。三线也不例外。刘少奇插话。

毛泽东完全赞同:那些东西可以不搞。

将军:在三线建设中,包括所有国家建设中,设计一定要采用新技术,设计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

好。计划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毛泽东拍案叫好,并说:设计要做比较,哪些花钱少、办事多,哪些花钱多、办事少。设计人员在家里设计,还是到现场设计?我看了12000吨水压机的文章,有的设计是经过了一次、两次甚至是几百次的失败。不经过失败,是不会成功的。

将军:各个建设项目一定要成龙配套,这样才能发挥很好作用。

毛泽东:喊了多少年,成龙配套,总是没有配套。到认真抓一抓的时候了。党政军民如果能成龙配套地抓,就可节省投资、节省物力、节省劳动力嘛!

将军:在工业建设上,一定要注意综合利用。

毛泽东对过去不注意综合利用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他说:是啊!单打一总是不成。搞化工的单搞化工,搞石油的单搞石油,搞煤炭的单搞煤炭,总不成吧!

将军:总之,国家的计划工作,要注意全局、服从大局,同时也要兼顾局部利益,更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毛泽东:这就叫战略思想。然后毛泽东将目光转向周恩来等人:怎么样?

同意。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意见一致。

将军长长地透了一口气。他站起身往中南海的院子里一望,外面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可他感觉自己的后背却是湿滋滋的……紧张得呗!

走吧。邓大姐说要给王进喜他们包顿饺子吃,你也一起去嘛!周恩来十分愉快地做了个手势,让将军跟他一起到西花厅。饭桌上,总理告诉将军:中央已经批准小计委的几个主要人员:除将军本人外,还有李人俊、浙江分管农业的书记林乎加和北京市主管工业的书记贾庭三,另外,从国家计委机关选调了几位司局长和一些工作人员。满意了吧?

将军对周恩来的安排十分满意。后来他和这三个人尤其是李人俊和林乎加,成了并肩战斗共患难的终身好友。用林乎加的秘书、后改任康世恩秘书、为官至大庆市长的郑耀舜同志所言:这三个人是中国经济建设领域中难得的杰出领导人,他们责任心强、又懂业务,工作勤奋,作风务实,特别是在“文革”这样艰难的岁月里,正是这“三驾马车”,才协助周恩来支撑着那个几近倒塌的国家大厦。郑耀舜甚至说,因为有这三个人,国家才得以没被十年浩劫所毁灭,才有今天我们幸福美好的艳阳天。

余秋里大将风度,站得高,看得远,做得实,干得猛;林乎加,才思敏捷,足智多谋,连恨透他的江青都不得不称其为“摇扇子的小诸葛”;李人俊素有“算盘”之称,他头脑里的数字计算,能使国家的一盘大棋不知精打细算、多快好省了多少财富!如此三人组合,可顶立宇宙苍穹,可支撑寰宇星天,可**涤惊涛骇浪,可抵挡风暴冰雹。然而这样的国之幸的“梦之队”却未能善始善终。这一切都应归结于余秋里他们始料未及的“文革”风暴。

毛泽东何尝不感到后悔?他本寄希望于这几个人组成的“计划总参谋部”,期望“四个现代化”宏伟大略能在他们的谋划下早日实现。然而历史便是如此无情和多变——毛泽东亲手谋划的一盘好棋,却又亲手将其毁于一旦。

这一切的初始,将军浑然不知。自接手国家计划重任后,他整天埋头于“三五”方案之中。像当年接任石油部长时的气概一样,“我就不信经济搞不上去!”“搞不上去,我就不是余秋里!”瞧瞧,这就是从不服输的他。为这,将军每日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在干一件事:唯国富民强,方食香眠酣。

最初的第一个“三五”编制设想,更多考虑的是让饱受吃不饱穿不暖没的可用的百姓尽快有吃有穿又有用的“吃穿用”方案。后来国际形势变化,毛泽东准备打仗——这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当时的“苏修”和美帝确实在我四周磨刀霍霍,你不作“深挖洞、广积粮”准备,你就得当抬不起头的三孙子。毛泽东和中国人民不干,于是“三线”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这让本就虚弱的中国国体遭受巨大负担。

将军就是将军,他在毛泽东的一再“要准备打仗”思想的影响下,不得不将“参谋”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对付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战上。但国力有限,要吃要穿的庶民百姓却有六七亿众。而要统筹兼顾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全国几十个省市区的平衡和突出重点等等关节,他这“总参谋部”怎个当法?庞大的国家机器,错综复杂、纵横交织,敢得罪了谁?又能不把谁放在眼里?就说一个物资部门吧。第一编制方案出来,物资部便说,你得给我留余地大一点,将来执行起计划来方可轻松一点。另外,你还得想法为我储备必要的一些库存。听听,说得一套又一套的,而且似乎也挺合情合理。于是他们大呼小叫地说“小计委”净瞎搞,指标定得太高。将军不同意这种各自为政、不从全局考虑的做法,于是明确表示:物资部的意见并不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实情,而眼下物资部又不归计委管理,会影响国家经济计划整体效果,应改变旧体制——物资部当归计委领导。经委不干了,说就你计委老大?事情一闹就闹到国家主席、政府总理那儿。最后不得不由刘少奇、周恩来出面调停。会上将军竭力陈词。经委那边也不含糊,你说一句,他顶十句,总而言之:物资部是我的!谁也别想动。

都是部长,都是国务院组成成员,都在说为“国家利益”,可又各不相让,吵得面红耳赤,拍桌瞪眼。

将军只有一只手,但声音和拍桌子也不含糊:物资平衡是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非你我的事,我决不退让!

最后只好由国家主席刘少奇出面定案:物资部由计委、经委、建委领导,计委为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余秋里做工作善于抓住关键问题,抓住要害,而且抓得紧,抓得狠,像打仗一样,务求必胜。”时任物资部部长的袁宝华这样回忆说。

再说国家比如要发展一个产业,或者就是想为老百姓多生产些日用品。你以为他将军从总理那儿借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大红印,“啪”地在红头文件上一盖章就成了?不行!生产钢的冶金部说要我提高钢产量行啊,你地质部就得给我多找矿山出来呀!地质部的何长工说了,你让我一个跛子满天下跑有用吗?你总得给我的野外队伍起码多解决些帐篷什么的吧!这布匹的事是轻工业部管的,于是轻工业部的人说,可以呀,不就是帐篷嘛!只要今年农业上多种些棉花,我们保证额外地为他何长工生产些帐篷。农业部长又说,不行,粮食面积不能随时更改,毛主席说了,吃饭问题是第一大问题,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少一亩也不行。又说,即使你让毛主席批准了,可种棉花得防止病虫害,这化工部如果不能保证农药到位,我种棉花有了面积,也出不了棉絮呀!结果转了一大圈,回头一看,仍在原地转悠。什么屁事都没解决!

将军气得脸都歪了,想发火,想骂人,却居然发现找不到发火的对象!骂人也没人听嘛!

怪哉怪哉。林乎加笑容可掬地给将军的茶杯里沏上刚刚托人从杭州带回的新“龙井”,说:先别上火,我有主意。然后在将军耳边如此这般地一通“耳语”。将军的脸多云转晴,大手在桌子上又猛地一拍:走,就这么着!

于是乎,将军等关上国务院“计划总参谋部”的办公室门,夹着本子挨家挨户开始跑部——注意不是跑步,而是跑“部”,国家部委的部。上人家门上,人家一见搞出大庆油田的“余部长”来了,好是一副毕恭毕敬的谦和与欢迎状。

将军呢,也跟着笑呵呵的满口都是我们是来“烧香拜佛”的,说得人家乐滋滋的。心平气和之中,一不留神,人家满盘端出,将家底和埋在心底的话全都倒了出来:余主任啊,我们本来是可以这样的,因为没有这样是考虑到不能这样,所以现在才这样了,嘿嘿,你大人不计小人过,今后还望你能在计划内多考虑我们,计划外多照顾我们是不?

将军跟着“嘿嘿”又“哈哈”。晚上回到中南海,再与“小诸葛”和“铁算盘”一合计,得了:某某部门的指标和任务应该如此这般……

什么,你小计委,你余秋里想跟我过不去?没门!那些老资格的部长有的比将军参加革命还要早,身上留的弹痕还要多,见小计委毫不留情给他们加了任务却少了投资,就上中南海翻脸骂娘。那阵势让“小诸葛”林乎加和“铁算盘”李人俊见了都有些怕。这可怎么是好?

将军一听,右手往上一甩:别怕他们,我有治他们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