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 1)

大国的亮点 何建明 2299 字 3个月前

一颗冷落的心暖融了。一所破损的船重新扬帆了。小孙几乎是在常德盛手把手的扶持下上路,后来他进步很快,没用几年时间也成了村上最大的养猪专业户。萝 某组的老孙头跟小孙完全是两种人,论辈份论年岁也是跟书记常德盛同一代人,可他就是不怎么上路。前些年欠了别人一屁股l俊,后来说自己能承包地,想当“种田大户”。于是村里划了32亩大田包给了老孙头。承包的第一年,这老孙头还是过去老样子——光是动嘴不动手,结果地里杂草丛生。这是绝不允许的事。常德盛大为光火地把孙拉到田头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批评完后常德盛挽起裤腿就下田动手拔草,把老孙头晾在一边。这时,其他村干部、村民也无声地跟着老支书拔起草来。站在田埂上的老孙头活了那么大年岁第一次感到自己的脸皮烧得那样的烫,他又窘又羞地跟着大伙下了田……”

村上一千多号人,谁是啥性格啥脾气,常德盛心里都一清二楚。对老孙头这样的人,常德盛自然明白,光那么批评他一顿、发动大家帮他拔那么一次草还不是个办法。于是常德盛叫来村农技员,并关照要重点辅导老孙头,做到盯紧、盯牢,不得松懈。这‘盯人战术”倒也盯出了点名堂。收割的季节说来就来,老孙头不牧偷懒,可又手忙脚乱起来,这边顾了前秧,那边又顾不上轧稻。那阵子,老孙头儿干着干着就想往家里窜溜。但一到这时,他准发现常德盛正带着村民们在他地里一身汗一身泥地帮着干活……收割完后,当老孙头驾着大车将一大筐一大筐的金黄色谷子拉进自己的家园时,这位年长的老者竟像孩儿似的大哭起来。他说没有常书记仃着脚跟似的那么帮助,他老孙头是不会富起来的。现在,老孙头不仅还完了债,还买了一幢三上四下的新楼房。人们经常看到今天的老孙头,利利索索把地头的活干完后,回到家里总是喜气洋洋地妙上几个菜,斟上一杯酒,开着小收音机,悠闲自得地品味着生活的甘甜……

常德盛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带农民共同致富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就不那么容易。他认为,作为一个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有时把村上的土地种熟种好产出高产,把村上的工业搞上去搞得全省闻名全国闻名都可能不是难事,难的是你能不能让村上每家每户都过上了舒心日子,过上了幸福生活。说舒心,说幸福,并不等于就是有了楼房住、有了新衣穿、有了银行存款这些“硬件”就行了。共同富裕,包涵了很多内容,除了上面说到的楼房、新衣、存款等等外,还有如富了的人家安心富、上了年岁的人有事做、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和睦等更多问题。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就不是真正的共同致富。只有把群众的切身利益件件想到并做细致、做实在、做圆满了,百姓们从心底里发出的那种欢笑声,那种幸福情,才叫是真正的共同致富。

到过处于中国富庶之地的苏南蒋巷参观的人,也许都会有这种感受,虽然常德盛他们村子物质财富程度在这一带并不属最富有者,但蒋巷村的百姓对代表政府和党的形象的村委会及支部书记,却是从心底里有一种崇高的爱戴与赤诚。在蒋巷,集体这个概念是神圣和不可侵犯的;支书常德盛的话就是行动的号令——而且是自觉自愿的。在这里,尽管人们还在不断朝着现代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高境界努力,‘些人、一些家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间题期待更完美,然而村民们只要提起支书常德盛没有不伸大姆指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昔日那个被人根本瞧不起的蒋巷村之所以有今天,他们每家每户的日子有今天这样富裕,都离不开常德盛的每一个正确的决策和每一次滋润心田般的具体关你。

“只要常书记在,蒋巷人民就有享不尽的福气。”

“他比亲爹娘还亲”。

“常书记在村上一天,蒋巷村就不会有懒人、穷人、闲人。”

“咱不把自家的事做好,不为集体出点力,就是对不起常书记。”

——你在蒋巷,无论是从年轻人嘴里,还是从上了年纪的人口中,无论是在家种地的专业户厂还是长年在外的副业人员,都能戏,你说出这些发自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这也同样因为奋魏常德盛斑想黔件事,正是村民们想的或者是盼望已久的事,他动员和鼓励大伙做的每一件事,正是村民们要做的或者做而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做好的事。攀 这两年,寸上富裕了,男满58岁、女满55岁的村民,常德盛都给他们像村上上班的人一样办了养老保险,像村上所有家庭一样安了程控电话、吃住行乐都有专业服务队或专门场所,每月还发一定的养老退休金。可是这些与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农们,一下离开了手中的活有些不习惯,有的闲着在家反而同子女们时常在一些琐事上发生矛盾,也有的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想发些余热。老伙计、老嫂子们的这些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一天,常德盛就把他们召集起来,说他已同村委会干部决定:在村里办个养牛场,一是为日后办食品加工厂作首期工程准备,二是为全村的庄稼地造个“有机化肥厂”。为此想请一批老哥老嫂们“出山”。真又是天上掉下的好事,那些有心做事的老哥老嫂们纷纷报了名。就这样,全村五十多个“闲人”又重新找到了发挥余威的战场。在我来到蒋巷时,几位养牛场的老伯老阿婶非要带我去他们的工作地看一看。那真是值得一看的地方:庞大的厂房内,上千头肉牛膘肥体胖,轻轻地一声“眸——”也会令人心族激**……

蒋巷的人告诉我,他们的常书记贵在对关涉全村百姓利益的大事重要事,总是想在前,做在前。而对每家每户的油盐酱醋一类小事,他也始终细致入微地关心过问到。

在这样的党支书领导下的村庄,不富才怪,村民们没福气才怪,党没有威信才怪,社会主义不共同富裕才怪!

有一天我到村民中间采访,正巧碰上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富裕户徐建明在家,他一定要我进他家门坐坐。小徐的楼房和院庭在蒋巷都是一流的,据说光盖房和装修就花了二三十万元,这还没有算楼上楼下那些红木家什……

“你在外面做了多少年生意?”

“九零年开始。”

“一直在哪做?”

“城里,像苏州、上海·,……都要去。”

“看样你是发了!”我笑问,“不少农村的人有了钱后就往城市搬,连户口都一起买了出去。你没想过?”

小徐肯定地摇摇头:“没有。”

“为啥?”

“我是蒋巷人哪!没常书记我的生意做不起来,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富的。”

“肯定?”

“肯定。”小徐说,他原来是做木工的,后来看到装修业在城里很火,于是便改行一面做建材生意,一面搞房屋装修。土农民一个的小徐刚到城里时,人家不太敢把生意给他,原来是对像他这样的从乡下来的“小木匠”缺少可信度。这可把老实巴交的小徐给急坏了,他掏出身份证对客户说:“你们不相信我可以,可总不能不相信我是蒋巷村的人吧?”

客户瞪大了眼睛,说:“侬个人是有毛病啊?晓得侬是蒋巷村的人有啥事体哦?”

小徐着急呀,说你要是知道我们蒋巷村,就该知道远近闻名的新建材生产厂家“常盛集团”和大名鼎鼎的常德盛了吧?‘

“常盛集团——?常德盛——嗯,好像听说过。”

小徐好高兴,说那常盛集团就是我们蒋巷的企业名称,常德盛就是我们村的党支书!

客户笑了:“原来是这样。那——这活先包你试试看吧”。

“哎!”

小徐的生意就这么给打开的。后来他回村找到常德盛,问能不能用“常盛轻质建材厂”的名誉到外面包活?常德盛非常开明地对他说,蒋巷村和蒋巷村的“常盛集团”,不是哪个人的,是全体蒋巷村民的,你是蒋巷村的一员,当然有权享用它。不过,蒋巷村及瀚盛集团”之所以在外面有那么好的名誉,二是蒋巷村几代人几七年干出来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珍惜它。小徐重重地点点头食他-明白老支书话中的含义,说我一定珍惜。后来小徐的客户越来越事,生意也越做越长,从1990年起,他每年365天总有那么350天是在外。这当中自然与常德盛和蒋巷村这面旗子近年在外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关。但小徐说,我之所以在外面能把生意做长、能一个人常年安心在外,很重要的原因是,常书记把他家同所有全村的农户一样看待,啥老人看病就医、小孩免费上学、宅前宅后修路绿化、用水用电、闭路电视、安装电话等等,全是村上给包办的,你说我在外面能不一心一意做生意,能不发家致富么!

有村民悄悄告诉我,说致富了的小徐,不仅没有当向城市走的“飞迁户”,而且最近把自己几年辛勤创办的厂子,无偿归到集体名下,接受村企业集团统一领导。对这种可贵的奉献精神,我间小徐出于何种用意。他回答得很干脆:“常书记三十年如一日地为咱蒋巷人民操心操劳,为的是让全村百姓一个不拉地共同富裕起来。我是蒋巷村的普通一员,现在比别人的日子好过些,就应该作些贡献

看,这就是常德盛在蒋巷村倡导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结果,它已经植根于蒋巷村的每一个公民的心中,并开始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劝。

春秋三十载,花开又花落。在常德盛任党支部书记的这三十余年间,蒋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光获得市里、省里和全国的各种荣誉就达几十项,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工业经济效益,无论是村貌建设,还是百姓生活,无论是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还是时民的文明素质程度,都是无可挑剔的。常德盛,这位农民的儿子,党的干部,无疑是第一功臣。他给村民和集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难用数目来计算,光这四五年中,由他亲自外出联系钓业务就有几千万。仅凭这一点,他现在早该是个身缠万贯的“大老板”了。而且今日的蒋巷村也是个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裕村了,既使那一日挥霍几万、几十万元,也到不了过穷日子的地步。可是常一德盛依旧像他在刚当村干部那样对集体的一分钱、对手中的一份权,用得小心又小心,谨慎又谨慎。而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还是那样严格。1993年,所在的上级核定常德盛的年收入为3.7万元,他拿了1.5万元;1994年核定他为7.4万元,他拿了2.98万元f1995年核定他为8.5万元,他拿了3.9万元。有人对他说:“上级核定的数,是你三百六十五天起早摸黑的劳动所得,有啥泊的,只管拿。”常德盛回答说:“群众和我一样辛辛苦苦了三百六十五天,他们收入几千元,而我拿好几万元能心安理得吗?”即便这样,村民们还告诉我,常书记只要见到哪家有困难时,就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资助,甚至连外村的村民有难时,他也慷慨解囊

已是满头银丝的常德盛,他今天还是像刚上任伊始,每天早姗晚归,每天的裤腿上沾满了泥痕……村民们说他是“天天都像新干部”。

已是远近闻名的集团公司董事长的常德盛,他今天出门还是住最便宜的地下室和招待所,一个咸蛋一包方便面作顿饭……;同行们说他是:“口袋里比谁都富的‘穷老板’。”

已是让全村家家户户都过上小康生活的常德盛,他今天最关心的还是村民们小到油盐酱醋事,大到下个世纪后一代的事……孩子们说他是“不在课堂的‘主任”,。

在村委会接待室,我在琳琅满目的奖状、奖框世界里,还看到这样一首用小毫笔写成的一首十分娟秀的旧体小诗:

本是小虫窝,荒村疾苦多。

春风拂冻土,浊水换清波。

屋室皆楼阁,衣衫有绮罗。

图高手画,锄斧众人磨。小:听说这是一群退f休的老村民费f大半大功夫户特意将它送给滋常德盛的。在蒋巷村,每一个村民,只要一谈起老支书广谁都能说饭出一串串类似的赞美诗篇。而我请常德盛本人谈谈30余年当干部的体会时,他仅说了两个字:实干。

他说,在改天换地的年代,需要实干;搞经济工作奔小康扩需要实干;即使以后百姓全都富裕了,国家也变得强盛了,同样还需要实干。只有实干,社会和历史才能有前进的动力。

——这就是一个村支书几十年积累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