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 / 1)

大国的亮点 何建明 3759 字 2个月前

常德盛笑道:不是我是菩萨,而是我时刻记着,党教导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让全体人民都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事后,常德盛在统一干群思想的基础上,很快把全村的农业机械集中起来,在村里成立了“农机服务队”。实践证明,当初常德盛的决策是对的。今天,当许多地区在走过了十几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到“规模经营”等一系列尝试后,开始深切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必须走机械化时,蒋巷村的人民早已饱受了搞农业机械化的好处了。笔者采访时。正值秋收秋种结束之际,村委同志带我到他们的“农机服务队”的仓库参观,只见库内一辆辆排列整齐、擦得铿明透亮的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如同严阵以待的战将,随时听从召唤。村委会的同志告诉我,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组合发生了多次多种样式的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在苏南一带的农村,不少地方后来基于“青壮年办工业、富余劳力搞三产、头脑灵活的到外面闯世界,责任田忙时不见人”的现状,先后出现了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方式。可是有些村镇的农民们由于分田到户时把集体的农机设备全都分的分、散的散,结果百姓们吃尽了苦头,当大家从拆散集体利益的苦头中反应过来重新搞起农机化时,蒋巷村又成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曾有人在分田到户初期,以为从此像蒋巷这样红了几十年的产粮先进生产大队再也辉煌不起来了,可是又过了十几年的今天,这些人不得不承认他们曾经有过的那种失误,在蒋巷村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蒋巷人在常德盛下的那着“不分集体财产,要搞农机服务队”棋子下,根据本村劳力结构发生的变化,在较短时间内就较为合理地解决了“农工贸”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劳动与劳力间的矛盾。蒋巷村共有1700多亩粮田,实际劳力仅有400多个,这中间还包括一部分长年外出的经商者。特别是村工业大踏步发展后,全村劳力的矛盾必然地显露出来。然而由于常德盛卓有远见地坚持了农业机械化这条路子不放松,所以当今天他们村进入“农工贸”三行主业齐头并进时,并没有因劳力的严重紧张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蒋巷村在新的历史时期,可以说是非常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即用极少数的人去种较多的田,腾出尽可能多的劳力去从事副业、发展工业。这中间说到底还是农业机械化起了根本性作用。同所有农村一样,在分田到户后,特别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人心,农村劳力也出现了质的变化,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善在庄稼地里发挥就离开了土地,使得一些粮田被无情的荒耕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自己是个种田人,而且从骨子里认为自己只有在庄稼地里才能发挥才能,种地可以使得他们的生命闪光,然而由于“分田到户”时土地是按人头平均分的,有限的责任田无法舒展这些人的活力,而就在这个时候,实行了规模经营,使得他们从那些不愿种地者手里获得了想要的田地;这些人后来就成了“种粮大户”。一个人、一户包种了过去几个人、几户、甚至是几十户、几百人种的土地。如此数量多的土地靠人力去种,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常德盛所倡导的“农机服务队”则帮了他们的大忙……这就是蒋巷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继续能成为产粮红旗村、并涌现出一批种田大户的根本所在。现在,蒋巷村的1700多亩粮田,实际上只有十几户“种田大户”在种,这些大户承包了全村80%以上的农田,每年为国家完成上百万吨粮食的生产任务。更有甚者,”现在的蒋巷舜种由芡户”不仅在本村形成独立的“产业方面军”,而且已有好几家打出了本村地盘,近至邻乡,远至浙沪省市的地方去承包少至几十亩、多至几百亩的责任田。当地的人称常德盛这支“种田野战军伙实在太厉害,他们不仅带去的是大规模的经营方式,而且也带去了蒋巷村的“拳头武器”——科学种田与艰苦精神,所以这支“种田野战军”打一个地方,就能在那个地方站住脚、扎下根,还播下种子开了花……

如今,常德盛手下的这支“种田野战军”,在苏南一带被人赞誉为“常胜军”。蒋巷村的人每每谈起此事,都会挺起胸脯自豪地说:“那当然,因为我们是好支书常德盛领导下的‘特种兵’嘛!”我们的主人公常德盛则这样说,这一切首先得归功于当时党支部决策,这个决策便是:坚持集体经济,引导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

蒋巷村人欣喜地告诉我,他们全村在1995年就突破了向国家交售粮食200万斤的大关。这个数字意味着蒋巷村的每一亩地上除了确保全村百姓人畜用粮外,还能多产六七百斤的粮食交到国家粮库。这个数字还说明,如今蒋巷村每亩地的产粮水平是没有实现机械化和科学管理之前的二十倍!值得一提的是,上面的数字还没有包括蒋巷村那支在外乡异地上战斗的“种田野战军”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如果将他们在村内村外共产的粮相加,那么全村人均向国家交粮就达500()多斤——而事实上,他们向国家交的这300万斤粮食所花的劳动力,仅占全村总劳动力的百分之十几。

农业机械化使新时期的蒋巷村获得了前所末有的成就。集体经济的威力再次得到证明。而在这中间,有一个现象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像常德盛这样一个只有小学文化,而且又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农村最基层工作的干部,所以能颇有先见之明地认为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坚持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完全是由于他长期植根在农民之中、深切和透彻地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广大农民兄弟在想什么和盼什么的结果。没有对农村情况的这种了解,和对土地、对农民的那种火一般的情感,是不可能这样审时度势、富有远见卓识,并在某种特定时世面前坚定而果断地作出正确决断的。

蒋巷村人没有那么深刻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然而他们贝几恿过深切感受到的好处,用极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常书记心里每时每刻装着咱百姓、为咱百姓着想的缘故。

谈起常德盛这方面的事,蒋巷村的百姓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农村,房子是农民们致富的第一象征。蒋巷村的百姓同样如此地看重自己的宅园。可是过去的蒋巷被人瞧不起的最大忌讳处也在房子上。在富沃之地的苏南常熟地盘上,即使是解放前像蒋巷这样全村都为清一色的茅草棚房屋,也是少见的。常德盛当支书后,曾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全村的茅草棚房屋动过一次脱胎换骨的“大手术”。到1986年时,村子的经济形势刚开始好转,常德盛又着眼动心于让全村人住上与周围富裕村民一样的新楼房建设工作。由于蒋巷村的底子簿、村民原先的宅基又极为分散,常德盛便在村委会上代表党支部作出了统一规划宅基、·全村实现楼居的决策。

盖房毕竟对农民们来说是家居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为了能让所有村民住上楼房,常德盛一方面亲自动手搞规划设计,另一方面又操心为各家各户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那阵子,全村每建一批房总有那么四五十户同时动工。村民们为自己有新楼房住而表现了空前的热情与干劲,但同时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间题和困难。一到这个时候,常德盛则像一名完全投入表演的钢琴师,十个手指全神贯注地被全部用了上去。他除了白天处理全村的各项工作外,每天早一次晚一次,还到那些正在施工的农户中挨家挨户走一遍,对买建材、用车用船等活,全由他统一调配,以免耽误。而张家李家想到和没有想到的事,常德盛他都事必过问,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丫 尸十组的冯锡林在破土动工那天,·恰逢常德盛去市里开会。走前睹常问户主有啥困难需要帮助户冯家没好意思说减常德盛回来肩舞{知冯家缺几根木料,便及时从镇上帮助买回送了去杯一冯家在常书通的全力支持下喜气洋洋地盖好新房后,便为儿子办起了喜事尹正是老天有意不作美,喜事那天冯家灶间起火,当时火苗窜过半空。。在这危难之时,常德盛不仅紧急指挥村民们全力抢救,自己带头奋术顾身冲进火海。火灭后,他又立即派人为冯家重新将房子修缮好。神魂未定的冯锡林一家看到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常书记为他们料理得如此平平安安,真是悲喜交加,不知说什么好。 、必-

八组村民徐福生,儿子在外当兵,翻建新房时其老父又不幸病故,本来手头拮据的徐福生是雪上加霜。怎么办?徐福生一筹莫展。常德盛来了,对他安慰道:“天大的困难由村里来承担。”常德盛让村里给徐家垫上买材料的款,并根据徐家的实际困难,决定匠师由村里请,小工由村里派。当徐福生新房盖好后出现债款时,老常又及时安排了徐家两个劳力到村办企业就业。结果没用多长时间,徐家还清了债,日子很快红火了起来。

当全村人家家户户住上新楼房后,常德盛便组织大伙建园修路。他提出,凡是新楼前后左右必须绿化成荫,道路宽畅。为此,全村用了近三四年时间,进行了宅前田头的面貌改造,共筑起能通汽车的公路达22公里,种树十万株……与此同时,常德盛又趁热打铁,发动村民人人动手为改造环境、整治卫生、提倡文明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先后为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建起了三格式清洁厕所,村里办了医疗卫生所、花园式公墓、农贸市场、农民乐园、商店等,足不出村便能过上与城里一样方便的美满生活。

婚亲嫁娶的顺兴,是象征农村富裕的又一重要标志。蒋巷的百姓说,他们的常书记为了蒋巷村后一代的幸福,不知操了多少心!他们告诉我,虽然今天想到蒋巷来安家落户的人还得挤“后门”,可在过去他们蒋巷村是出了名的“光棍村”。曾有女说,宁可嫁到苏北山区,也不嫁蒋巷地主。这话的意思是说,在蒋巷即便是全村的百富,也不如苏北的男尸好。其买蒋巷的老一代人中本米大邵分就是从长江以北的那些穷地方逃难而来的。小小蒋巷村,其人员的祖籍构成竟有5省26个县之多,这在全国的自然村落中也是少见的。而过去偏偏这里又是吸血虫病重灾区,哪家好女愿往这火坑里跳嘛!

常德盛自然清楚,蒋巷村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消灭了吸血虫,昔日的坟地、乱滩也产出了省市闻名的高产,以往不冒烟的农舍庄稼地里也有了集团化工业,但这并非蒋巷的百姓都没有愁事了。俗话说,富不富,先看家里有没有好媳妇。常德盛在支部会上说,要衡量我们领导村民是不是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不光要看地里打了多少粮,厂里增加了多少收入,楼房是不是比别人的好,还要看看我们蒋巷村的后一代是不是娶上了好媳妇。有道是,安家才能乐业,咱蒋巷不能只有高高的楼房却没有漂漂亮亮的媳妇,那样咱蒋巷就不是真正的富裕村。找媳妇,在农村是造楼建房后最重要的一件事了,看咱是不是真心领导百姓奔小康,要把年轻人脸上的笑容当作一桩大事来抓。

村里有个名叫丁小二的青年,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他从小就跟戏里的王小二一样,日子是一年不如一年。12岁时,他的父母不幸双双离他而去,六岁的妹妹哭得喘不过气。丁小二的父母是下放到蒋巷村来的,而当他们离开人世后,丁小二带着妹妹在这儿举目无亲,当时他们住的房子也是借别人的。在兄妹哭成一团时,常德盛来了,他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含着眼泪说:“放心吧孩子,只要有我常德盛吃的,就不会让你们俩饿着。”

常德盛一手拉着两个孩子给他们双亲操办丧事,并还了因此而欠下的六百多元债务;另一手又招呼村干部,发动全村群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丁小二兄妹俩盖起了两间房子。打这以后,常德盛又是当爹又是当妈地拉扯着这两个小可怜,一拉扯就是那么八九七春秋………

后来丁小二成了“丁大二”。常德盛比对自己儿子的婚事还翔急地为丁小二找媳妇。亲事好不容易有点眉目,·因又丈方听说工小家里不富,便要告吹。常德盛急得直上火,连夜赶到女方家说情。女方见堂堂省劳模亲自出面作媒,觉得给了大面子,于是有些回,转意地对丁小二说,富不富,就看你给不给我盖两间好房子了。老实巴交的丁小二一听这就要打退堂鼓,常德盛在一旁却乐得直合不拢嘴,他一拍胸脯道:“凡是嫁到蒋巷村的媳妇,我们绝不亏待。房子的事包在我身上”。

在常德盛的一手撮合下,丁小二的这门亲事不用说,肯定是没跑的。成婚后的丁小二,日后承包了50亩大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是个真正的富裕户。这些年,他的名声大了,一些粮贩子经常找他让其高价出售粮食。丁小二断然回答道:“我的粮食只卖国家”。

村民平文彬找对象的时候,虽然不像丁小二那样一碰到难题就没了主意。但他却有比丁小二更难解决的辣手事,那就是他的父亲曾经是富农分子,尽管这是过去的事了,他老父亲也早已去世,但女方总觉这事心里不踏实。

常德盛听后很生气地跑到女方家,说:“都啥年代了,你们还在‘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啊?”说得女方家人无话可言。但道理归道理,女方就是久拖不决。为此,常德盛跑了一趟又一趟,直到女方答应为止。定亲那天,常德盛当着众人的面,充满自信地说:“在咱蒋巷落下的凤凰,绝不会有亏吃。信不信,咱们日后看。” 日后的平文彬确让自己的新媳妇像吃了蜜一样的美滋滋:第二年,新郎官当上了队长,之后又入了党。现在平文彬是蒋巷村顶梁柱的建材厂厂长,成了本村致富的一名带头人。

像丁小二、平文彬这样的青年要靠老书记亲自作媒而成亲的事,已经早已成为历史。现在在蒋巷四周的那些姑娘们是倒着过来找常德盛书记为自己作媒,拿小伙子们的话说,这还要看常书记给不给“开后门”呢!

一位村民对我说,过去凡是村里哪家小子的婚事有难题时,找常书记出面后十有八九都是成功的,这主要女方相信蒋巷村的领路人一定能给她们带去好运。现在这些姑娘们找常书记,是因为她们打心眼里相信常书记这样的大好人决不会让她们尝苦果。

是的,在蒋巷村,你只要随便找哪一个人、哪一户百姓,他们都会给你说出常德盛曾经为他们做过的一件件说不完的好事。村干部告诉我,三十年间,全村一百七十多户人家中,没有哪一家没得到过常德盛书记的直接帮助和关怀,而且不止是一两次。那天有位叫蒋桃英的老妇人听说我在采访他们的常书记,非要与我唠一唠。她说她生了三个“光郎头”(小子),如果不是常书记帮助,她家可能一世不出头。“不单是造房娶媳妇要愁煞人,这小子们成家立业后三家九口人,我和老伴俩人就是再把水端平也难免有个高低,真要逢上那境况,口袋里再有钞票也白搭”。老妇人说,她家原来只有两间房子,1982年村里开始盖新房后,常书记从那时就没断过给她一家操这心操那心。先是几次盖房,后来是老大的婚事。老大刚安顿好,老二的事又来了,还是常书记出面。接着是老三……老三的事还没操完心,老伴突然在前几年患上了绝症。这一趟趟医院,可把常书记折腾的。我那些儿女们见常书记像亲人一样的关心帮助咱,也跟着全对我们老人好。儿女们对咱好,我和老伴的精神也好,如今全家十几口人,和和睦睦,美美满满,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几年蒋巷村的人多数已经不同程度地富了起来,有人是当“种田大户”富的,也有是搞副业富的。但也有一些眼高手低、不愿花大力却又想发大财结果啥都没成的,某组杨老汉便是其中的一个。这天村委会通知他,说常书记让他上村部开会。杨老汉好一阵紧张:自己这几年吊儿郎当,成了蒋巷村的“贫困户”,常书记这不是拿我“开刀”吧?

开会那天,杨老汉是提着胆儿小心翼翼跨进会场的。不对呀,除了和我一样的几个“嘴凶口袋空”的穷哥们外,还有几位是村上的致富大老板呀!常书记这是要干啥么?

杨老汉躲在边角抽着闷烟,心着七上八下地等待……

会终于开始了。只听常德盛书记开门见山道:‘“大伙都清楚,这几年咱们蒋巷村成了市里、省里的双文明先进村,地里产的粮多,厂里经济效益好,多数村民富了起来。可是有的村民还不怎么富,所以我不满意,当然这也有我工作没做好的原因,故我对自己也不满意。今天请了几位村里的致富典型来向大家传经送宝,也请其他的同志一起来共商致富大计。共产党有个老传统:不让一个人掉队,过去打仗是这样,现在致富也是这样……所以这个会叫‘致富座谈会’,大伙一起来出招、会诊……”

杨老汉听着听着,竟入迷得连烟头烫在手指都忘了疼。瞧常书记想得那周到,可我……杨老汉觉得自己无颜相对蒋巷村的父老乡亲。会开得热烈而高涨,散场时,杨老汉终于忍不住了,他拉住常书记的衣角,红着脸说:“常、常书记,你知道我这个人种田不行,做工又没长性……”

常德盛拍拍他的肩膀:“你啊,干啥事都是湖琳性格,可长此下去不仅要坍咱蒋巷的台,到时连自己都给害了。啥年代了,再不能吊儿郎当了!给几天时间,由你自己选准个目标冉来找我。”

“嗯。”杨老汉是热乎乎地离开会场的。他觉得常书记如此关心他们,这回再不能错过机会了。干什么呢?那几天杨老汉认认真真地在村上兜了好几天,最后他看中了一块水面,于是找到常德盛谈了自己的打算。

“行。我出面同渔业组协调一下,让这块水面承包给你。”常德盛一口答应。没几日这事就成了。正在杨老汉为好端端的八亩水面的买鱼苗款发愁时,常德盛又来到他的身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钱塞过来:“这是我留下的一点积攒,先用着。如果用款多,村上会帮助解决的。现在就看你的了!”

杨老汉从书记手中接过钱时,泪水禁不住地哗哗而流……春去秋来,如今杨老汉的八亩水塘鱼肥虾鲜,人嘛自然也变得异常勤快了。当然,常德盛对杨老汉最满意的地方还是这位老哥的口袋鼓了起来,而且还能主动帮助别人。

蒋巷村的村民们说,他们的常书记领导村里百姓走共同富裕之路不是说在嘴上,也不是光做在表面上,而是做到了家家户户的每个人身上。俗话说,十个手指还有长短,可常德盛为了村上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他是费心费神让那些“长手指”的富裕户富上加富,让那些“短手指”的中下游户长能耐学本事赶超上游户。

村上有个叫小孙的年轻人,前些年因偷拖拉机坐了两年牢,妻子为此精神失常。当他从狱门出来时,村上的人大都富了起来,看到这种变化,小孙既悔恨又消沉。这天,小孙和妻子正在为自家的出路发愁时,常德盛进了他们家门。

“怎么,致富会开好几天了,还没想出啥点子?”常德盛关切地问道。

小孙双手搓着头皮,不好意思地喃喃道:“我……我这种人只会给咱蒋巷村丢脸,还能干得成啥?”

“哪里跌到就在那里爬起来,别整天愁眉苦脸的。自己对自己要有信心么。”常德盛边鼓励边思索道,“你妻子身体不太好,平时家里需要人手做个饭烧壶水什么的。让你进厂就会顾不了家;如果让你承包几十亩地,一个人还不“定忙得过来。呢——我看你当个养猪专业户吧。那样既可顾家又可养好猪,理家致富两不误。怎么样?”

小孙一听,觉得常书记指的这条道合自己的心,可又一想:“这…这搭猪棚、买猪患都得花钱找门路,我又都不行……”

常德盛拍拍小孙的肩脚,半带埋怨的口吻说:“你这个人哪,想起歪点子一筐一筐的,可干正经事时咋脑瓜发休了?听着:搭棚和买猪患的钱——村上帮你解决;饲料供应和日后卖猪的事——包在我身上。现在开始,你只管好好养猪。成功了,我在村民大会上表扬你;失败了,我再帮你总结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