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会女校、汉口喜庆剧院 (Sketches in China: Girls’ School in Pekin, Gaiety Theatre in Hanckow)
1873
《伦敦新闻画报》第62卷,第1755号, 1873年4月19日,367-368页
本报特派中国画家寄来了两张题材截然不同的素描,为了对比起见,我们特意将它们放在一起发表。其中一张画是表现跟伦敦会传教士团有关的一所中国女子学校,另一张画的题材是汉口的喜庆剧院(Gaiety Theatre)。然而这两个不同的机构都是由在华欧洲人所创建的。
北京教会女校
北京的这所女子学院虽然现在属于一个英国教会派遣的传教使团,但它最初却是由一个法国女子所创办的。这位法国女子于1865年访问北京的一个教会学校时,老师们正在把一个小学生赶出学校。询问原因之后,她被告知那个被开除的学生是个小姑娘,由于太想读书,所以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男孩子。于是这个孩子便成了新开张女子学校的第一个学生。这个学校的现任校长是艾约瑟夫人(Mrs.Edkins),即英国传教士的妻子。学校里教授阅读、写作、算术、地理、音乐、缝纫和刺绣。而且由于这是一个教会学校,学生也接受宗教教育。女学生们中一半是满人,一半是汉人。“那些满族姑娘,”辛普森夫人介绍说,“都不缠脚,但学校里的汉族姑娘却被允许缠脚,因为假如她们不遵守本民族的习俗,以后找婆家就会很困难。她们中间有很多人对儒家经典了如指掌。学校里的老师是位满人,学识渊博,因为从小就接受了士绅的教育——尽管跟大多数满人一样,他如今家道中落。”
北京的一所教会女子学校
汉口的喜庆剧院
汉口喜庆剧院
汉口的英国商会创建了一个喜庆剧院。汉口是华中的一个内河港口和大型商业城市,距离沿海城市上海约600英里,坐落于汉江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它紧挨着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城市,即位于汉江边上一座山丘顶上的汉阳,并与扬子江对岸的省府武昌遥遥相对。这三个城市的总人口在一百万左右。汉口于1861年成为通商口岸。它的商业重要性迅速提高,很快就到了要取代广州成为主要茶叶出口港的地步。但本地的中国商人设法将大部分的贸易量都抓在自己手里,而且长江及其支流的航运所急需的改革也迟迟得不到解决。本报记者写道:“在此地有一个很小的外国人社区,绝大部分都是英国人,也有少数其他国籍的人,然而他们刚刚创建的那个漂亮小剧院,以及临时组织的业余剧团,却很值得一书。它们是于去年11月28日的戏剧季开张的,当时演出的两个剧目为《爱尔兰家庭教师》(Irish Tutor)和《清平世界》(Peace and Quiet)。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演出戏剧真称得上是一项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而且还确实使相当一部分人兴奋了好长时间。因为当时必须找到一位有艺术修养的男子或女子来制作剧中的布景,而妇女们则要为演员设计和缝制服装,还需要有一个具备音乐才能的人来组织乐队,剧场也得有人去租房子和对它进行布置和装修,舞台、脚灯、座椅、化妆间等都需要做出安排。演员自己也得经过挑选和分配角色,最后还得进行排练。在印度和中国,当人们排演剧作时,我们发现他们总是遵循着舞台演出的原始惯例,即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子来扮演的。当前,留胡子是一种时髦,很多年轻人都千方百计地养胡子,因此要找一个年轻而且嘴边无毛的演员来扮演女子还真是不容易。然而这种困难最终总是被克服,扮相很漂亮的女主角结果总会到舞台上来亮相。”有关在喜庆剧院上演《爱尔兰家庭教师》的速写会使读者对于当时演出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所表现的场景是特里·奥罗克(Terry O’Rourke)正在冒充自己的主人奥图尔博士(Dr.O’Toole),并在向人解释他“教”学生的方法。扮演这个角色的演员来自皇家海军的“埃文号”炮舰,他在剧目表上写的名字也是“埃文”。他的表演,以及芬格先生(Mr.Grundle Finger)和苏先生(Mr.T.K.Soo)(这两个都是假名)的表演,都堪称上乘。整个演出如行云流水,颇为流畅和精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连续上演了“一百夜”的保留剧目,而非在中国内地临时排演的英国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