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中国外交使团 (The Chinese Embassy in London)(1 / 1)

1868

《伦敦新闻画报》第53卷,第1504号, 1868年10月3日,325-326页

本报所刊登的版画插图中是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大使蒲安臣阁下(Hon.Anson Burlingame)及其副手、秘书等外交使团随员的集体人像。除了蒲安臣大使本人,另外还有12名外交使团成员,其中包括两名欧洲籍的秘书。蒲安臣先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并于1861到1867年间担任过美国派驻北京清廷的公使。他是罗德岛上一个古老家族的后代,却于1822年出生于纽约州的新柏林市,青年时代是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度过的,他在那儿看到过许多印第安人的部落。他的职业生涯是从当律师和跨入政界开始的,并很快就开始出人头地。他先被选为马萨诸塞州的州议会议员,后来又三次被选为美国众议院议员,成为共和党内的著名人物。林肯总统曾提名他为美国驻维也纳公使,然而奥地利政府拒绝接受他,因为他对新近成立的意大利王国公开表示同情。于是他又被任命为美国驻中国的公使。在任的六年期间,他成为大清帝国对外政策良性转变的主要推动者。当他从美国外交界退休时,中国的清廷高官们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告别宴会。就是在这个宴会上摄政的恭亲王出人意料地邀请他作为大清帝国的代表出访欧洲各国。在上述插图中,蒲安臣先生站在中间的位置,第一副公使志刚坐在他的左边,第二副公使孙家谷坐在他的右边。前者也称志大人,是满人,今年50岁,学问渊博,政治经验丰富,也曾在军队中担任要职。另一位孙大人也是位著名的学者,他担任过文官和武官,曾经做过御史,其职责是对政府的错误法令提出告诫。这两位副公使的身边还坐着两位欧洲人。坐在右边的是柏卓安(John M’Leavy Brown)先生,坐在左边的是德善(Emile Des Champs)先生。外交使团的一等秘书柏卓安先生是爱尔兰人,在贝尔法斯特附近出生,并在贝尔法斯特的女王学院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接受过教育。1861年,他通过竞争激烈的考试,得到了英国驻华领事馆翻译生的职位。他曾经为已故的卜鲁斯爵士,即当时的英国驻北京公使,当过为期18个月的私人秘书,并在英国驻华公使馆担任了近五年的代理中文翻译。最近英国外交部同意让他成为中国派往欧洲的外交使团成员。德善先生是巴黎人,曾受过法学教育,但从法律界跳槽,成了丝绸贸易的商人。1863年,他来到中国,在上海的美国商会谋职,同时潜心研习中文,很快就成为一名大清海关税务司。他曾于1866年随斌春大人的特使团出访过欧洲。本报的读者们也许还记得,那次出访的目的就是为了试探中国跟欧洲各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可能性。蒲安臣外交使团的其他成员还有英文翻译凤仪、德明[1]和劳叶(Lao-Yeh),俄文翻译桂荣、塔克什讷(木庵),两位法文翻译联芳(春卿)和廷俊(辅臣),文书庄椿龄(松如)、亢廷镛(砚农)。

清廷特命全权大使蒲安臣及其外交使团的成员们

[1] 即张德彝。——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