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公园角的“万唐人物馆”(1 / 1)

(The Chinese Collection, Hyde Park Corner)

1842

《伦敦新闻画报》第1卷,第13号, 1842年8月6日,204—205页

位于海德公园角的“唐人馆”

从海德公园角到奈茨布里奇街,往圣乔治教堂的方向走到底,就在一个斜坡的左边,最近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建起了一个奇特的房子。这房子在建的时候,人们对于它的用途曾经有过各种不同的猜测。为了给每天从这条大街上经过的成千上万的路人一个悬念,这房子在建成之前一直用帆布遮盖着。原来它是“唐人馆”的大门,进门就可见到一个宽敞的大厅,里面摆满了来自中国的古董。这个大门的式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其构思来自“唐人馆”所收藏的一个凉亭的模型。该凉亭分两层,支撑底层屋顶的是有纯白色柱头的朱红色柱子,大门的上方铭刻着四个中文大字“万唐人物”。这样的凉亭在中国南方省份的富商花园里颇为常见,通常位于池塘中央,要通过一座桥才能够抵达,而且有时窗户上还有云母材料的装饰图案。尽管“唐人馆”的地基要比大街高出一截,人们必须走上一排台阶才能够进入大门,但是这座建筑的整个比例还是显得比较低矮。然而这正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中国皇帝在看到巴黎或伦敦街道的透视图时往往会说:“这些国家的国土面积一定很小,所以人们不得不把房子建得那么高。”一位中国访客在描写伦敦的诗中还曾有过这样的诗句:“高楼入云可摘星。”

我们下面要简单介绍的这个“唐人馆”是由一位美国绅士内森·邓恩创办的,后者在中国生活过十二年,亲身体验过中国人对待众多外国人的礼节。此外,邓恩先生在广州行商时也得到过伍浩官、潘启官和其他著名行商的帮助,这些人在这一点上似乎能够超脱于中国同胞对于洋人的偏见,并且显得非常“愿意交流”。邓恩先生最初的设想只是设立一个规模很小的私人古董收藏馆,但后来随着藏品的增加,他的胃口也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这一收藏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被称作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微景观。同样真实的是,通过观看这一收藏馆,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来分析中国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并能了解他们的菩萨、寺庙、宝塔、桥梁、艺术、科学、产品、贸易、想象力、客厅、起居室、服装、珠宝、饰物、武器、船只、房屋,以及成千上万构成中国人移动和生存空间的其他事物”。这些“古董”的美观、珍稀、新颖和独特性均可令人耳目一新。一件物品就足以抵得上一整页的文字描述。参观者就像是看到了活生生的中国人,只要再运用一点想象力,便可以随这些中国人而去,或在他们中间生活。即便是对于青少年,或一个不愿意关心时事和钻研事物的人来说,在“唐人馆”中参观一小时要远胜过研读长篇累牍的普通书籍,足以使他对那些被满人所统治的亿万中国人留下一个具体和永久的印象。那些藏品不仅赏心悦目,同时还启迪心智。就这样,有些仅靠文字描述无法传达的某些机器或新发明,人们只需看一眼实物就可以完全明白。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这个“唐人馆”真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它不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教诲,而是通过实物。所有的展品都是可以看见和触摸的,因此不会轻易被人们所误解。假如要让人们对一项从未见过的发明——譬如说一艘张着帆的大船——有一个正确的了解,那该花费多么繁重的解说工作和多么复杂的细节描写啊。然而只要能亲眼见到实物,便能一下子就获得人们的赞赏,并使人们对于这一事物有一个全面而直观的了解,而这种直观的了解是无论多厚的书或多么细致入微的描写都不能够给予的。

“唐人馆”的展品在美国费城展出过,有成千上万的人参观了这一展览。这一展览的展品目录印刷散发了五万多份。这种广受欢迎的情形,加上许多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学者的推荐,促使邓恩先生将他的展品运到了英国,并且创建了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风格奇特而宽敞的“唐人馆”。

由于有幸获赠了一张入场券,笔者特意选择了一个凉快的夜晚前去参观。经过了一个非常简朴的门厅(无疑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出藏品的效果),我们来到了一个225英尺长、50英尺宽的大厅里,众多柱子支撑着高高的天花板,照明主要是通过天花板上的透明灯罩把光投射下来的。从一端进入大厅时,对比的效果十分强烈,大厅两端那一大排精雕细琢和镀金的屏风令人眼花缭乱。天花板上悬挂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灯笼,墙上挂着水墨画的画轴,柱子和横梁上都铭刻着汉字的对联和横批。用织锦绸缎装饰的那些大橱窗(每个橱窗就像壁柜那样大)和一排排的小橱窗里都装满了珍稀而有趣的展品。

笔者首先观赏的是展厅上端一个惊艳绝伦的屏风,在一片绿色和金色的背景上是用工笔彩绘的花卉、帆船和舢板等织锦所构成的图案。这屏风还有精雕细琢的木头框架,使人强烈感受到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时代贵族城堡中那些屏风的风格。但是中国屏风上那种金色和彩色是如此鲜艳,不禁使英国的屏风相形失色。

然后是寺庙和三个巨大的菩萨,每个佛像都有11英尺高,它们分别代表了表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西方三圣”。它们通体都镀成了金色,所以无论在世俗层面或精神层面上都能符合其神圣的称号。它们的轮廓特征十分奇特,身上镀的金足足有“一英寸厚”。在大厅最顶端还有八个橱窗,或玻璃橱柜,里面有几组盛装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就连眼光挑剔的查尔斯·马休斯夫人也挑不出什么错来。上述人物塑像都是跟真人身材比例一样,而且也跟人类一样,都是用泥土塑成的。

由于报纸篇幅的缘故,笔者无法详细描述这一奇特展览的各种细节。本文的篇幅甚至对于一个月刊来说,都已经是显得太长了。但是对于我们的读者来说,前面所做的介绍,加上那张生动的绘画插图,也可算是对于宝塔的一种引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