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弘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三卷本)出版至今已经有七年多了。承蒙读者的支持,此书在豆瓣上评分为8.1。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现在再版此书,除了在新版中纠正旧版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更换一些质量更好的图片之外,我还补充了一些以前遗漏掉的中国报道。过去这几年中,当赴国外图书馆做研究时,我确实专门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可惜的是做得还不太彻底。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花在了收集、整理和翻译《伦敦新闻画报》1874—1926年间报道中国的材料上了,因为这一时间段的中国报道迄今尚未正式出版。
关于在第二版中新增添的一些历史资料,我可以把下面这几篇比较有意思的关于中国的报道推荐给广大读者。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劫到艺术珍品中最珍贵的精华部分被两军统帅所瓜分,准备献给各自的君主。迄今为止,大量的圆明园文物仍然藏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内,可供人参观;而英国那部分理应藏于维多利亚女王当时居住的温莎城堡、白金汉宫或奥斯本宫内,但是这批圆明园文物至今深藏不露,未见得有人提及。
然而根据《伦敦新闻画报》的中国报道,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温莎城堡就收到了不少来自中国的战利品。例如在1844年1月6日一篇题为《温莎城堡里的中国战利品》的报道,提及英国皇家海军军舰“复仇女神号”的海军军官们把一批从中国缴获的武器赠送给了居住在温莎城堡里的女王陛下:
这批武器战利品中包括了一些样式非常漂亮的火绳枪,其长度分别为5英尺、5英尺11英寸、6英尺6英寸不等;还有一支4英尺长的大口径前膛枪和一门2英尺8英寸长的火炮,这后两者都是以爱德华三世时期环形枪(炮)的方式制造的。另外还有一些4至6英尺长的长柄刀剑,并且长柄上缠有布带或刻有锯齿形凹痕,以便于手持武器者能抓得住长柄;其他还有一些装有现代防护装置的双刃直剑。这些武器的外观、火绳、吊钩、韧度、刀口等均显示出工匠们对于枪炮的制造和刀剑的锻淬已经掌握了相当可观的实践知识。
从这篇报道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批武器的制作确实精美异常,达到了博物馆文物级水准。
在1844年1月20日的另一篇题为《送给女王陛下的非同寻常的礼物》的报道向我们透露了更多的消息:
女王陛下正在收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礼物。两周前,我们曾有幸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温莎城堡中的一批军事战利品。但在本期中,我们将荣幸地向读者们展示收藏在白金汉宫的,其价值远胜于那些武器战利品的一些中国艺术品。实际上,它们堪称是迄今已经运到英国的,有关天朝文明的最佳艺术精品。它们包括一口巨大的钟和一对花瓶,这两者都是从宁波的一个寺庙中所获得的。
如果说上述这篇报道应该引起宁波和绍兴两地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爱好者关注的话,那么下面这篇报道便足以颠覆中国近代的留学史记载。
1848年4月22日的一篇题为《中国青年》的报道详细描述了三名中国青年在英国教会学校中留学,并因学业优秀而被引荐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经过。这三位分别名叫李金林(Lee Kim-lim)、宋户剑(Song Hoot kiem)和翁孟寿(Ung Mun-sou)的小伙子原是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在英华书院的学生。1842年,香港被割让给了英国,理雅各便随伦敦会从马六甲去了香港。他原本想把他在英华书院所教的一班六名学生都带到香港去,可无奈那些学生的家长都死活不同意,结果只能作罢,只有已被他收作义子的翁孟寿始终跟在他的身边。一年后,理雅各听说李金林和宋户剑因学业中断和思念老师而伤心欲绝,便请新加坡的一位朋友做出安排,让他们坐了两千海里的船来到了香港。1865年,理雅各因身体不佳,想回英国休养一段时间,征求学生意见时,他们都表示愿意跟他一起去英国。
记者对于这些礼物赞不绝口,因为那口大钟高达5英尺,直径3英尺,其形状酷似莎士比亚笔下描绘的风铃子,堪称效法自然,趣味高雅。而且它是用以锡、铜、银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所铸成,故音质宏亮,可传至数英里之外。钟的外表完全被铭文和浮雕所覆盖,根据其中一条藏语铭文的说法,该钟铸造于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并且是由该寺庙或绍兴府的人主持铸造的。
那一对花瓶跟这口钟一样,也是用金属制成的,这显然是指花瓶的制作采用了著名的景泰蓝工艺。两只花瓶的外表分别被一条蟠龙所缠绕,其造型精美,栩栩如生。
于是他们便于1846年4月抵达了英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在理雅各博士父亲位于苏格兰亨特利的家中住了下来,并定期地就读于当地的教区学校。他们在那儿的普通教育和宗教教育都是由牧师希尔先生负责的。后者证实这些孩子行为举止彬彬有礼,使他们赢得了老师、同学的喜爱,同时也使他们得到了城镇居民的普遍喜欢。他们在各门功课上的进步令人满意,他们的举止无可挑剔,而且他们对于《圣经》可以倒背如流,以至于使他们成为了皈依基督教洗礼的合适对象。他们果然申请了洗礼,并于10月15日在亨特利参加了由理雅各和希尔共同主持的洗礼仪式,前者用汉语主持,而后者则用英语主持。很多人出席了这一洗礼仪式。据称,那场面令人印象深刻。
经过了近两年的留学生涯,这三位中国留学生,即将跟老师理雅各返回香港。就在他们准备要动身之前,莫佩思子爵把他们一行都引荐给了住在白金汉宫的女王陛下和阿尔伯特亲王殿下。无论女王,还是亲王,都对这几位中国青年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并且问了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理雅各博士都很高兴地给予了答复。女王接见中国留学生的消息据称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可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1851年12月13日的一则消息是有关英国伦敦会(London Mission)从上海派人去开封调查那儿犹太人定居地的。此行证实了关于犹太人定居地的传闻,并且带回了《旧约》前五卷的希伯来语卷轴文本和开封主要犹太人家族的谱系表格。由此证实,那些犹太人的祖先早在基督元年前后就已经来华了。
1853年12月10日的《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了一张号称是天地会成员证书的插图。天地会又称洪门,是明末清初一个旨在反清复明的地下秘密组织。天地会成员证书就像是一张正方形的招贴画,上面画满了神秘的符号、图像和典故。外行人很难看出其中的门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揣摩一下英国人对此进行的阐释。
对中国文物和工艺品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关注一下1869年3月6日和1870年7月9日《伦敦新闻画报》中的两篇报道。前者是有关一个中国景泰蓝香炉的坎坷命运。这个制作异常精美的景泰蓝精品是被英国公使阿礼国夫人从北京琉璃厂买走,后来在英国拍卖时,又被比利时国王的代理人所买走,成为比利时王室的财产。后者是关于英国南肯辛顿博物馆借展展品中一个柄上系着烟袋和扇套的中国乡绅扇。推荐这两篇报道的主要理由是文章中的铜版画插图很美,它们就像照片一样准确地反映出了中国文物的造型高雅和制作精美。
开卷有益,我相信每一位有心的读者在阅读此书时,随时随地都可发现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