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灵隐寺(1 / 1)

这是一座一千六百多年的古刹。

这是一座集宗教与艺术于一身的珍品。有人把它作为信仰崇拜,有人把它当做艺术欣赏,灵隐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它也是杭州文化历史上灿烂的一笔,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

灵隐寺远离市区隐在丛山幽谷之中,却从来也没有像它的名字那样真正隐于灵山。每天,人声嘈杂,市声鼎沸,游客和香客,进进出出,川流不息,已经喧闹了一千六百年。然而,山无言,石无言,还有高高莲花宝座上的佛祖那洞穿世事的微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中外图书馆里接触到大量有关中国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其中就有西方人对灵隐寺和飞来峰细致入微的描述,记录了灵隐寺和飞来峰一百多年前所经历的沧桑变化。

这是我所见过的表情特征最和蔼快活的弥勒佛

英国女旅行家毕晓普夫人(1831—1904年)眼里的灵隐寺幽静而美丽,尤其是它的山门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在西湖的附近有一个幽深的、被茂密树林覆盖的山谷,那儿的山壁悬崖上雕刻着众多的神像和神龛,而且山谷中还坐落着好几个著名的庙宇。每天都有大批的人群来到这个幽静而美丽的山谷,参观这儿的寺庙和神龛。灵隐的菩萨以其神圣和灵验闻名遐迩,每年都会吸引来十万名香客。山谷的入口处有两个巨大的神像守卫,有神龛为其遮挡,木雕精美而传神,旁边还有一座古老的经塔。

这是一位西方旅行者于清末拍摄的飞来峰照片

令人惊讶的是,灵隐的山门外面原来竟有一条狭窄的街道(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的山门雄伟壮观,颇有江南名寺的气势(拍摄者不详,约1925年)。

灵隐寺山门右侧(坐北朝南)的风神金刚(费佩德,1909年)。

灵隐寺山门左侧(坐南朝北)的雷公金刚(毕晓普夫人,1897年)。

灵隐寺山门的两边内侧有哼哈二将把守大门,不让鬼魂进入(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山门内还有一座跨越溪沟的小桥,透过门洞,可以看见对面墙上“咫尺西天”这四个字中的“天”字(梅尔彻斯,1918年)。

从老照片上看,灵隐寺原来的山门很有气势。关于这个山门,之江大学校长、美国传教士费佩德有更为细致的描述,他在《杭州旅游指南》一书中对于灵隐寺和飞来峰进行了相当敏锐的观察和描述:

正对灵隐寺山门的墙上大字书写着“咫尺西天”四字,山门的左右两旁有身穿甲胄的两大金刚,即哼哈二将。当我们沿着古树参天的林荫小道向灵隐寺一路走去的时候,不由得联想到公元326年印度一位著名和尚慧理带着他忠诚的猴子来到这儿的情况。那猴子刚一进山门就变得兴奋起来,不断地在大树、岩石和洞穴中跑来跑去,发出吱吱的叫声,以示喜悦。和尚看到这情形,突然领悟到路旁这座小山就是自己小时候在印度经常游玩的一个地方,于是便给它起名为“飞来峰”。飞来峰前有一座小经塔,就以慧理和尚命名,据说小经塔就建在他的坟墓之上。

过了理公塔,还不到春淙亭的地方进入左面那条小路。在山洞的右面靠近地面的地方,有一组创作于宋代的精美浮雕,表现几个和尚赶着一群驮着佛经的白马,前来杭州朝圣,到达杭州后,白马们先在城南的白马寺歇脚,然后再由和尚牵着来到灵隐。

飞来峰上有许多洞穴,有三条小路可以通向每一个洞穴。在一个洞穴的顶上有一条裂缝,可以依稀见到透进来的日光。据说信佛者可以在此幽暗的裂缝处见到观音。只要你付两三个铜板,和尚就会用竹竿为你指出那条裂缝的所在之处。即使你看不到那位慈悲的菩萨,但至少还是能够看到头上的一线天。

回到大路上,在还没有到达寺庙之前,可以看到左面石壁上的弥勒佛,他被一群小雕像所围绕,这是我所见过的表情特征最和蔼快活的弥勒佛。这组佛像的周围最近围起了一道铁栅栏,因为有太多的朝圣者想跟他一起照相留念。

飞来峰石刻,最初或许只是某个匠人的把玩,抑或是某位信徒虔诚的心愿,然而经过数百年的积累,这座小山已经变成了一本精美的图书,一本用岩石作为载体的书,用石头来讲述宗教理念,用石头来描绘历史蓝图。

回龙桥上的春淙亭原是木质建筑,风格俊秀挺拔,支撑木柱的抱鼓石雕颇为精致(梅尔彻斯,1918年)。

跨越溪涧的回龙桥是前往灵隐寺的必经之路(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的天王殿外貌(梅尔彻斯,1918年)。

用美国俄勒冈州红松建成的灵隐大雄宝殿显得庄严雄伟(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大雄宝殿的背面(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天王殿内弥勒佛的神龛(梅尔彻斯,1918年)。

这也许是在中国能看到的,最大和最精彩的浮雕和壁画作品

在飞来峰徘徊良久,终于,费佩德脚步滞缓地来到寺庙前,这位出生于基督教传教士世家的神学教授一定充满了莫名的期待,他不知道这个著名的佛教寺庙究竟会带给他怎样的视觉惊喜。

往前走,我们便来到了壑雷亭,这个亭子原建于宋代。再往前就是建于唐代的冷泉亭。面对这两个亭子的就是主寺庙群的大门。大门左右有两个经幢,它们是钱王于公元969年所建。钱王是杭州历史上著名的君王,他就是建造海石塘以保护杭州免受钱江潮水冲击的那位君王。这些经幢据说最初高达五十尺。根据历史记载,灵隐寺的山门旁边原来也有两个高达百尺的经幢,现在已不复存在,很可能是毁于某次暴风雨。

路右面是御碑亭,里面的御碑上刻着乾隆所写的冷泉亭历史。另一个御碑亭里是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的御碑,碑文记述了灵隐寺四次被焚毁的经过,第一次是在宋代,第二次是在明代,最后两次是在金代。

进入灵隐寺院的头一个殿堂是天王殿,它于1925年被拆毁,现正在修建之中。穿过一个庭院,我们便来到了正殿前。大雄宝殿的中央是释迦牟尼的塑像。在大殿的后面是一组用金属和灰泥做成的雕塑作品,这也许是在整个中国能看到的最大和最精彩的浮雕和壁画作品,其中心人物是观音菩萨,她站在一只鳄鱼的身上,这样它就不能翻江倒海,淹没大地了。

雕塑前有一个祭坛,那祭坛上的雕刻图案也许代表了整个灵隐寺院中最出类拔萃的艺术,它所包含的浪漫故事、丰富想象力和精湛的手工技巧丝毫也不逊于西方童话故事书中那些最好的插图。值得怀疑的是,我们是否有任何图画,其精美程度堪与这些雕刻图案相媲美。这些雕刻图案讲述了一些中国有名的故事。有来自印度的达摩,他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有一块镶板上刻着宋代一个疯僧(应是济公)的故事,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正在向朋友们告别;还有关公在马上向一位和尚作揖;老子则是骑在一条水牛背上;而李白正站在一条鱼背上升入天堂。

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是五百罗汉堂。堂中有一个罗汉模样颇似欧洲人,曾被认为是马可波罗,清末民初的时候,有人还用中文在罗汉身上写下了“马可波罗”的字样,每当有外国人来到灵隐,和尚就会领着他们前去观看。作为学者和“中国通”的费佩德对此说持怀疑态度,他仔细对照了释迦牟尼手下五百罗汉的名单,又将其跟天台寺等其他寺庙的五百罗汉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该罗汉应为来自印度南部的菩提达摩,在五百罗汉的名单上列于第二十五位,公元526年达摩来到中国,后成为禅宗的祖师爷。

关于罗汉堂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华生活多年的英国女作家立德夫人在清末来杭州宣传天足运动时,也参观了灵隐的这个罗汉堂。这位英国女子做事特别较真,不惜花费工夫将罗汉的数目亲自数了一遍,并且特别在书中注明,在灵隐的罗汉堂内有564个菩萨。可惜她所看到的罗汉堂已经于1935年被烧毁,而究竟是她数错了,还是罗汉堂中确实还有其他的菩萨,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成为一个谜。

重建灵隐寺大雄宝殿的木材,是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的红松

费佩德在他的书中提到,“大雄宝殿是在宣统三年花费了十五万两银子重新修建的。建筑中所使用的木材绝大部分都是用进口的美国俄勒冈州红松。这些粗大的木柱是原始工程技术的绝好范例”。

重建灵隐寺大雄宝殿的木材是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的红松,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历史书中一直语焉不详。另有一位1909年专程来到杭州考察古建筑的德国建筑师柏石曼,在他所写的一本书中对此提供了线索,原来那位拿出十五万两银子的捐赠者,就是号称近代中国商业之父的盛宣怀,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曾经官至杭州道。

来到灵隐的西方人,除了关注飞来峰和寺院建筑之外,也拍摄了许多关于寺内和尚的照片。灵隐寺曾经有一位高僧太虚法师,这是一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太虚法师作为一名佛教徒,却对基督教的圣经了如指掌,曾经遍游英、法、德、比等欧洲国家,在宣讲佛学的同时,也参观了各地的教堂,跟基督教的宗教人士进行交流和沟通。

曾被太平军烧毁的灵隐寺大殿于1909年得以重建,这是重建过程中的大殿(费佩德,1909年)。

太虚法师原名吕沛霖(1889—1949),浙江崇德人,16岁出家,云游各地,后来创办过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汉藏教理院等。由于是浙江人,所以经常回到杭州小住,每次都是在灵隐寺落脚。费佩德的女儿在自传中讲到了父亲和这位高僧的友谊,1917年费佩德带着一家子到灵隐寺游玩,之后就跟太虚法师交上了朋友,两人后来经常在一起讨论哲学和宗教问题。太虚法师以渊博的知识和豁达胸怀赢得了西方宗教界人士和在华传教士的普遍尊敬,当时有一些从欧洲远道而来的基督教人士专程到杭州灵隐寺,拜见这位鼎鼎大名的太虚法师。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326年),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众达3000人。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寺毁于火,道光年间重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占杭州,灵隐寺又遭毁坏,仅存天王殿和罗汉堂。1910年重建大雄宝殿。1937年底,日军入侵杭州,灵隐寺成为灾民收容所,寺内建筑多失火被焚。1949年7月,大雄宝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坍,殿内三尊大佛也被压毁。1952年,浙江省政府成立了杭州市灵隐寺大雄宝殿修复委员会,开始全面修复。1975年,又对灵隐寺进行大规模整修。

灵隐寺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代康熙皇帝手笔。天王殿内弥勒佛后壁佛龛里手执降魔杵的韦驮菩萨立像,系由独块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遗物。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用24根巨大香樟木雕刻而成,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大雄宝殿和天王殿两侧有五代(907—960年)所建仿木结构石塔和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所建经幢。

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是一座钟乳石结构的山峰,山高209米。其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

灵隐寺大雄宝殿内重修的如来佛像两边分别增设了阿弥陀佛和大医王佛的塑像(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大雄宝殿重修之后,如来佛像规模大了许多,请注意脚手架上民工与佛像之间的比例(魏康,1918年)。

灵隐寺大雄宝殿内用美国俄勒冈州红松树干做成的木柱高大挺拔,图中还能清楚地看到大殿顶部的藻井(梅尔彻斯,1918年)。

灵隐寺大雄宝殿重建之前的如来佛像很小,与重建后的相比简直不成比例(费佩德,1909年)。

正在灵隐寺大雄宝殿内做佛事的和尚们(艾术华,1930年)

这是一位英国作家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大雄宝殿里的情景,其与今天大致相同。

太虚法师在灵隐寺内接待远道慕名而来的挪威传教士艾香德神学博士。

灵隐寺院内,一位小工匠正在制作塑像。美国传教士摄于20世纪20年代。

英国商人立德夫人来灵隐游览时,仔细数了罗汉堂里的塑像。照片摄于1895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