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 航拍杭州(1 / 1)

在迄今发现的杭州老照片中,我们很少看见有从空中俯瞰大地的航拍照片。因此,对于20世纪初的杭州城及其周围的自然风景,我们缺乏一个直观而清晰的认识。然而这一空白如今得到了填补。2003年5月,笔者在英国一部由英国海军部情报处编纂,扉页上赫然印着“保密”(Restricted)字样的三卷本人文地理手册《中国本土》(1944年)中,找到了下面这四幅杭州的航拍照片。

早在1915年,英国海军部情报处就专门设立了一个地理科,编纂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手册,以便为英军在海外作战提供有用的情报。当时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参与了这一秘密研究项目,到1918年,陆续完成并刊印了50多卷此类人文地理手册和众多其他的专项报告。随着每一卷地理手册的问世,英国政府和军方对于这类人文地理手册的需求也急剧升温,因为后者在信息的翔实和客观准确性上享有盛誉。它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仅为英国军方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军事情报,而且也被英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领馆所广泛采用。就连在一次大战之后新成立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也曾将其列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但是,人们在亲身体验这些人文地理手册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它们的局限性:首先,这一系列的人文地理手册没有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第二,已经问世的那些地理手册质量良莠不齐,而且缺乏地图、图表和照片等一些必要的插图。为了弥补上述缺陷,英国海军部情报处在二次大战中再次从英国各大学抽调了一批优秀的地理学家,并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中心,重新制作了一套更加完整的全新人文地理手册,其中附录了大量的地图、图表和照片。三卷本的《中国本土》由P.M.罗格斯比教授和T.W.福里曼先生领衔撰写,于1944年在剑桥大学完成出版的。书中收录的500多张反映旧中国各方面情况的照片大多数都是英国空军从空中偷拍的。内容如此翔实的中国人文地理勘察,恐怕迄今为止,就连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做过。幸而二战时期的一些英国内部文件,如今已陆续解密,从而使我们也能一睹此书的风采。

杭州的钱塘江

钱塘江大桥

葛岭

原书中的照片相当清晰,但因笔者无法将此书外借扫描,只能用数码相机进行复制,使原插图的质量多少受到了一些损失。第一张照片所表现的是“杭州的钱塘江”:十余艘木制的帆船和带篷盖的小木船正停靠在钱塘江的一个码头,江边枝繁叶茂的大树下,露出了几户黑瓦白墙的民宅,整个画面显得和谐而安详,充分反映出了二三十年代杭城生活的原貌。画面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笔直的铁路一直修到了江边的码头,因此从帆船上卸下的货物可以直接用火车运走。第二张照片所表现的是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这是我国建筑大师茅以升的杰作,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钢结构大桥。可惜大桥建成通车后不久,就碰上了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南下进攻,人们不得不又将新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炸毁。第三张照片“葛岭”为我们展现了三十年代保俶山和葛岭山坡上一些建筑的原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山上的一道围墙将山坡分为了两截,而且围墙的左边还有一条相当宽阔的大道。相比之下,第四张照片最为精彩,它向我们展示了在20世纪20年代中开通的沪-杭-甬铁路是如何自东北向西南跨越城河,并且斜穿过位于城河边上的东城墙,从而进入杭州城内的。从照片上还可以看出,不仅城墙的外面有宽阔的护城河,城墙的里面,也有一些纵横交错的运河和池塘。杭州作为江南水乡的特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然十分明显。由于晚清的八旗兵军营多位于杭州的西城墙边上,在辛亥革命时期,杭州的大部分城墙、城门都随着这些八旗兵军营而被捣毁,所以人们一般都认为,杭州的城墙、城门均毁于1911年前后。然而这张照片却以铁一般的证据证实,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少杭州的东城墙段仍然相当完整地存在着。

正因如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称:由英国空军于二战期间所偷拍,并由英国海军部情报处所编纂的《中国本土》(1944年)一书中所转载的上述四张杭州航拍照片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穿越杭州东城墙的沪-杭-甬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