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将就演讲、问答、情况说明、走访推销等需要在公开场合发言时的关键技巧进行分析。
有一点至关重要,“无论什么情况下,你都应该亲自梳理并确定自己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假借“自己很忙”“自己不擅长文字”等名义,堂而皇之地将演讲稿等直接甩给部下代笔的上司。但是,我认为这么做是非常不明智的,也是令人备感遗憾的。这是因为“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发言真正走进听众的心里”,就必须“有感而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你很忙,也不擅长文字,但还是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比如,“至少要向部下说明自己想表达的关键词是××、××和××。选择这些内容的理由是……”或者“对部下说明已经将想表达的内容详细列出,希望你以此为基础写个稿子”等。
我以前曾经在软银担任过公关负责人。率领软银取得巨大成功的总裁孙正义本身就是一位知名的演说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不管多忙都会亲自思考并制定演讲稿的框架和核心内容。
与孙正义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内阁的官员们。他们往往会在答辩会上做出一些驴唇不对马嘴的发言,这已经成为备受社会舆论关注的话题。在这些发言中,出现的往往都是一些平时不会犯的低级错误。当然,受时间和分工的影响,官员们往往难以自己制定发言的框架和核心内容,这一点是可以原谅的。但是,我认为如果他们能再用心一点儿,亲自准备发言的提纲和核心内容,自然可以大幅提升发言的质量,从而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需要注意自己用惯了的专业术语
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遵守一条规定,那就是“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无论在哪家企业中,都存在着“只有企业内部通用的专业术语”。比如,在亚马逊内部,就有一个被称为“指标”(Metrics)的目标管理数值,公司内的员工几乎每天都会用到。但是,对公司外的人而言,很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在使用这种专业术语时,需要充分考虑交流对象的词汇量,最好能使用其他的词语进行替代。一般来说,可以使用“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之类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进行说明,或者直接对这个词进行解释,比如,“每个工作岗位都会明确规定在某个时间之前完成多少数字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Metrics”。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现“由于行业和职业相同,就认定对方不会误解”的错误认识。
比如,“7月上旬出方案”这句话,你的理解可能是“拿出最初的方案和计划”,但对方希望拿到最终方案。在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完全共享信息的情况下,使用专业术语是非常便捷高效的。但是,如果双方之间的默契达不到这种程度,往往会陷入相互误解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