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凡事不管才叫信任,也不是事事介入才是关心(1 / 1)

我有一个一起坐月子的朋友,她多年求子,通过各种方法,才得一个女儿,比如意小了十几天,白净漂亮。在月子中心,她订的是“一对多”这种集中看护模式套餐,就是婴儿集中在婴儿室,妈妈自己在房间休息,有需求时,再由月嫂抱回妈妈身边。

而我妈觉得我高龄得一女,不忍心让新生儿就这样被集中管理,于是加了钱给我订了“一对一”的护理套餐,也就是一个月嫂负责我和婴儿,就在自己的房间里。

但我俩似乎都违背了两种护理模式的初衷。

我一直埋怨如意在我身边哭闹害我没法好好休息,早知如此就不花钱升级了,反正我根本不去抱她摸她。

我根本不喜欢刚刚出生的她—所有人都对我的坦诚大为错愕,而我也是后来才在英国著名儿科专家与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这里看到,这种情绪其实非常普遍,他有过一个著名的论断:所有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厌恶自己的宝宝。当然,他的意思有点像“有多称职也就有多厌恶”。

朋友则是我的反面,对宝宝爱到不离不弃的那种,二十四小时把孩子挂在自己身边,寸步不离。解放了月嫂,累垮了自己。

朋友说得最多的是:“越是妈妈不在乎的孩子,长大越是孝顺。我这么扑心扑肝地爱她,还指不定她以后怎么样呢!”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我不是不爱如意,只是,我觉得妈妈自己的修复更重要。新生儿有强大的看护体系,有月嫂,有奶奶、外婆,而妈妈,多数只能依靠自己的意志。爱的方式取决于妈妈的性格。我总是觉得,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必过于担心,要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孩子的成长并不完全依赖你,因为他们自己本就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正如陶行知说的,“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而我也因此成为月子中心的异类,因为我看上去并不那么爱自己的孩子。

“你怎么还戴着耳钉戒指啊?”有次在月子中心,朋友很好奇。在她们看来,因为要各种姿势变换着抱孩子,妈妈是应该尽量避免戴首饰的。

“她又不去招惹她女儿,”熟悉我的朋友说,“她都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只负责喂奶。”

“真想得开啊!”

“你就没有想去抱抱女儿?”

人们又开始七嘴八舌。

我回想了一下,作为一个每天都有变化的小生命,她常常会有让人想要驻足观赏的时候—会翻身了,会抓握了,会咯咯笑出声了,外婆、外公、奶奶都会围着她看啊、笑啊、拍照啊。而这个时候,我可能是在消毒奶嘴、收拾尿不湿,或者抓紧时间躺一会儿。

我很爱女儿,只不过我不想凑热闹,我觉得这个时候就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让生活变得更加通畅。我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人。

如意四个多月的时候,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和老公要分别开一辆车回萧山婆婆家。考虑到老公的车更大,而我也不想承受如意在后面哭却没人安抚的压力,便把安全座椅从我的车上挪到老公的车上。

老公要在加油站给车加油,我便在前方等,旁边有一盒本来要带到婆婆家的小番茄,趁着空闲,我边吃边看手机,一下就吃完了。工作群里的朋友问:你怎么还在发信息?不是在路上吗?女儿呢?

我并非不想下来看看车后座的女儿有没有在哭,只是,看了又怎样呢?可能她见到我就要抱抱,反而哭得更凶了;可能我看到正在哭的她心生不忍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得继续赶路。

不是凡事不管才叫信任,也不是事事介入才是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