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爱和粗养(1 / 1)

时时记录的理由

前天傍晚去母婴店换货。怀孕的时候买了些必备品,赠送一包尿不湿,寄存在店里一直没去拿。现在再去,发现赠送的尺码完全不适用,店家就推荐加点钱换驱蚊水和防蚊贴,说是专为宝宝设计的。

价格不低,我不太想买。

“养小孩不用这么精致吧,我们小时候不也这么健康地过来了?”我说。

“你说得也没错,但现在大家就一个孩子嘛。”店家的这个回答丝毫没有增加我决定购买的动力。

精细化养孩子,其实也有人这样说我。因为我有个手账本,主要记录了宝宝每次吃奶和拉屎的时间、需要服用的维生素D和AD滴剂、每天的体重、新生儿时期的黄疸指数,顺带也有我自己每天的体重。

“这是你们的新式养法吧?你那个时候,饿了就给你吃,吃多少算多少,吃了就睡了。”我亲妈都这么说。

的确,很多人不赞成对喂奶进行计时和控制,尤其是婴儿,按需喂奶似乎才是硬道理。但我没这么做。

记录吃奶的时间是出于我的几点思考所得,而非教科书灌输。

第一,避免过度喂养。不怕孩子饿,就怕孩子撑着。吃撑就会胀气,大人最怕新生儿的肠胃问题,胀气、肠绞痛,她能给你哭一夜(其实这条对成年人也适用,饿三分好过吃太多)。

第二,提高每一次吸吮的效率。这点其实是为我自己考虑的。如意不算那种吃奶特别拼命的小孩,她也偷懒,前奶好吸,她就不想花力气去吸后奶,每次都只是“意思意思”,我就容易堵奶。因此,我严格限定时间,出月子后,喂奶间隔慢慢从两小时、三小时到四小时,不到点不给吃,哭也没用,饿几次后她就知道每次给奶的珍贵了。

第三,为其他人提供参考。有时候我不在,妈妈或者婆婆只需要看看手账,根据上一顿的时间,就可以确定下一顿是不是到时间了,不用打电话问我。

同理,今天该吃维生素D3还是AD,一翻就知道;

几天没拉屎了,查查记录;

我也把自己每天的体重记在本子上,往下掉一点总是很开心的。

当然,很多人对此不敢苟同,尤其是她断了夜奶后—

“小孩子吃饭你还要控制?”

“除去晚上九个小时睡觉,剩下十五个小时,三小时一顿也就五顿,成年人算上下午茶、夜宵也是五顿啊。”

“小孩哭多半是没吃饱,你别太苛刻了啊。”

这就要提到辨别哭声了。我也仔细看过一些教你怎么辨别哭声的帖子,尤其还和现实生活中的宝宝进行了对比。但小孩的哭声哪有这么精准啊,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动用经验了,是干哭还是流眼泪的哭?抱起来是不是就不哭了?尤其是,我最近发现,如果离我远一些,或者我干脆不在,她就没那么想吃了,甚至可以表现得很懂事—因为我身上有奶香味。

那为什么不给多吃呢?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我还想到月小刀力荐的一本书—《笑到最后》,作者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他说过一个抗癌的方子,那就是“少吃,减少热量的摄入”。

他在书里写道:“大半个世纪之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就发现,如果每天给大鼠只吃六成饱,大鼠可以多活三分之一的时间,对应到人的话差不多多活二十五年,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在那之后,从单细胞生物酵母,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线虫和果蝇,一直到最近的猴子研究,都在反复证明,限制热量摄入确实能够显著延长生物的寿命。

拿猴子的实验为例,2017年的最新数据显示,节食的猴子能活到四十岁,破了猴子世界的长寿纪录。

当然,少吃不等于不吃,也不等于乱吃。作为一个生酮饮食的得益者(确实瘦了)和受害者(反应很大,胸闷、心慌、心动过速),如今显得更有资格正确对待食物。对于宝宝也是,只要她定期拉屎,尿量正常,精神状态好,想吃的时候吃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