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追求易变的“价值”,彷徨的我们(1 / 1)

披头士第五人——乔治·马丁

“饶了我吧,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摇滚乐队,不是吗?”

“只要试试就行了,如果不行的话只要用原来的录音就好了。”

被这样劝说后,保罗·麦卡特尼勉强接受了。

他从乔治·马丁[17]那里接到提议:“要不要试试把弦乐四重奏放进去?”

在如往常一样的阿比路录音室里,虽然他嚷嚷着“让我停下吧”之类的要求,但是音色平淡的小提琴、音色极为悲伤的大提琴所进行的演奏在不到两小时后顺利结束了。

这首曲子是保罗本人也确信会“大获成功”的作品,且具有很高的完成度。

就这样,在保罗的歌声中混合了弦乐四重奏,所完成的就是名曲《昨日》。

说服保罗,在《昨日》中加入弦乐四重奏的乔治·马丁还被称为“披头士第五人”,是EMI的制作人。

他发现了别的录音公司不感兴趣的新人四人组,将他们培养成了能向全世界夸耀的乐队。

披头士四人,他们的实力自然不言而喻,还着实度过了“运气非常好”的一生。

首先,他们的父母逃过了利物浦的轰炸,让自己的孩子诞生于这个世上。在遭受了德国纳粹集中轰炸的利物浦,这是非常幸运的事。四人中有三人是爱尔兰裔,他们得以与爱好音乐的家庭成员一起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

接着,英国废除了征兵令,对他们来说,这也是非常幸运的。如果再晚一年废除的话,约翰·列侬就很有可能会服兵役。由于征兵令的废除,四人才能够抱着吉他而不是拿着枪,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

还有,最为幸运的就是与乔治·马丁的相遇。这位有能力且灵活的音乐制作人,从乐队设计到自如应用新技术来录音,使得披头士乐队的才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如果没有与乔治相遇,披头士就不会出人头地,我们有可能听不到《昨日》。

从志愿成为会计师到成为不良摇滚人的米克·贾格尔

培育了披头士的乔治·马丁在利物浦轰炸之后进入了海军航空队。他在那里担任过指挥船长和飞行员,这个工作如同制作人。当时,退役后的许多军人都到铁路公司就职。英国也好,美国也罢,军人拥有调动巨型组织的经验,而铁路公司会为他们这些经验买单。

但是乔治并没有去铁路公司,而是找了自己喜欢的跟音乐相关的工作,进入了EMI(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如果说在军队的经验一点用都没有,是不对的。他在军队时期拥有的“调动任性者”的经验在EMI培养遇到的新人披头士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乔治一边有耐心地与任性的四人相处,一边培养他们的才能。

如果他是在音乐界积累了经验的人,或许会将“业界的常识”强加于他们身上,抹杀了他们的才能。乔治那不被已有概念囚困的姿态,不仅孕育出了带弦乐的《昨日》,还对披头士乐队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许多乐队是由一名领唱加上其他数名成员构成的。乔治没有采用这样的形式,他让保罗和约翰两人交替担任领唱,另有两人担任主唱,打造了“充满个性的四人组合”的形象,以此来推销披头士。

还有,让他们出现在媒体上时,为了将乐队形象从“不良组合”变为优等生,他让他们把发型剪成蘑菇头,把服装改为了西装。

讽刺的是,稍晚一些在伦敦出道的滚石乐队,是实际上曾是优等生的成员为了避免与披头士重复,以“不良形象”而被推出的。

原本基思·理查兹是圣歌队的男童音,米克·贾格尔是学习会计和金融、志愿成为会计师的学生。为了市场效果,他们以与披头士完全相反的形象出道。

乔治·马丁一边定下了披头士乐队独特的乐队风格,一边摸索新的音乐创作方法。在他所活跃着的20世纪60年代,音乐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

19世纪的爱迪生开创的录音技术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圆形“唱片”。让世人进一步看到其录音技术发展程度的,正是乔治·马丁的那个时期。

立体声录音、多磁道、消除杂音的杜比系统……EMI的阿比路录音室不断引进这样含有先进技术的设备。

乔治·马丁一边研究一边使用它们,但他绝不是紧跟新潮流的“新技术爱好者”,而是“旧皮囊里盛新酒”一般在制作着音乐。

他对新技术“熟练操控的能力”,以及与披头士“沟通的能力”,孕育出了许多很棒的歌曲。主角不是新技术,也不是机械设备,而是人。

那是EMI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没有记载的新时代的资产。对乔治·马丁来说,与披头士乐队一起制作歌曲是非常愉快的工作,从下面一段评论中就可以明白。

“做唱片之于我来说,就像是用声音来描绘东西……录音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没有界限地灵活驾驭音乐。这也是我与披头士乐队一起工作尤其愉快的主要理由吧。”

——《创造了披头士音乐的男人》,乔治·马丁著,

河出书房新社

为什么保罗的作品《昨日》署名“列侬-麦卡特尼”呢?

乔治·马丁虽然是比起录音室的高级器材更为重要的“人力资产”,但EMI错误地对待了他。在屡次与EMI冲撞后,他离开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评估人的业绩比起评估财产要难得多。要评估某人对组织有多少贡献是非常困难的,直至21世纪也没能完全解决,一直持续困扰着经营者。

到了一个以音乐为代表,无形的信息、服务和专利能赚钱的时代,工业革命以来曾是主角的机械已经不太重要,而人力资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说,人缘关系和团队合作决定企业收益。

但是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非常困难,另外,用数字来评估也不容易。由保罗完成的《昨日》录制之后一段时间并没有火起来,由于这是其他三人没有参加的保罗的“独唱曲”,作为披头士的歌曲来处理的话有些困难。

另外,虽然《昨日》很明显是保罗的歌曲,却以“列侬麦卡特尼”登记了著作权。一方面约翰和保罗两人共同创作了许多作品,另一方面也各自创作了单独的作品。基于此,要划分“共同作品和单独作品”是极其困难的。正是因为困难,才将所有的曲子都登记为“列侬-麦卡特尼”创作。

两个人之间关系好的话那就没问题了,但是这一著作权归属于Northern Songs,该公司公开发行股份,两人之间的关系再恶化就会引发大问题。

话题再回到披头士歌曲的著作权上,保罗在与小野洋子商谈共同购买著作权问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独自买回来呢?我想从金额上来说,即便是保罗自己一人,也能拿出来。

虽然缺乏依据,但我想,原因可能是那时约翰刚去世,保罗害怕受到“独占”列侬-麦卡特尼著作权的批判。

在意与过世友人之间的关系,这时发生了著作权被迈克尔·杰克逊买走的悲剧。如果是机械,只要进行维护的话就能长久使用,但人际关系就不是这样。团队有可能突然瓦解。将这种情况放到商业上来说的话,在那一瞬间,就失去了“未来现金流量”。

是Taste of Honey,还是Waste of Money

披头士乐队出道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是会计史上的转变期。

如果过于重视至此为止的“效率”的话,就会陷入为保持收支平衡而使经济规模缩小的危险之中。因为如果削减成本、压缩资产的话,眼前的ROI立刻就会上升,但是不能指望靠这个实现长期性发展。

注意到这一点的经营者一边借助金融理论的帮助,一边开始重视“价值”,因此受到关注的企业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

如果我们来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在横贯大陆铁路完成、开始批量生产的19世纪后半叶,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等人是以“规模”为目标的。接下来,在企业规模扩大,开始多元化的20世纪前半叶,杜邦变为将“效率”作为目标。然后,在披头士乐队登场、信息化时代的20世纪后半叶,“价值”成了经营的关键词。

我们能够感受到在企业价值意向中,通过“从规模到效率”的阶段一度缩小了的经营,又通过“从效率到价值”的转换,回到了扩大和成长的路线上,干劲十足。为此,就必须舍弃重视短期销售额和利润的“旧常识”,努力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少数勇敢的经营者开始应对这一难题了。

经乔治·马丁之手诞生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他们值得纪念的出道专辑Please Please Me。

其中收录了他们的原创歌曲8首以及翻唱曲目6首。

翻唱曲目中有一首《蜜之味》(Taste of Honey),它让人感到有些“不协调”。从我个人角度看,从前就觉得这首歌怎么听都和别的曲子的氛围不同。

大概Taste of Honey是保罗的父亲吉姆曾经喜欢的曲子。曾是爵士音乐人的吉姆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喜爱这首曲子,也有这个原因,保罗才会录制和演奏这首歌。

这首歌唱的是留下了女友出战的士兵的心境。它将与难以忘怀的女友的吻比作蜜的味道,唱出了“一定会回到你身边”的深切想念。吉姆与保罗父子,一边想着在遥远的过去勇敢战斗的爱尔兰士兵,一边唱着这首歌。

但是约翰·列侬不喜欢这首歌,他在合唱时很不投入。摇滚人约翰在现场演唱这首老古董歌曲的时候,将歌词换成了Waste of Money(浪费钱),开了个玩笑。

是Taste of Honey(蜜之味),还是Waste of Money(浪费钱)?

即便是同一首歌,人的喜好也有分歧。

即便在企业并购里,在理解未来现金流量时,有些人说是“Taste of Honey”,有些人说是“Waste of Money”。

将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即便在披头士解散了很久的现在,仍不断徘徊于“Taste of Honey”与“Waste of Money”的夹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