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莱顿的“面粉铺家的儿子”
“面粉铺家的儿子很厉害。”
探访荷兰莱顿的美术评论家听到了这样的传闻。
传闻中的“面粉铺家的儿子”,他的名字叫伦勃朗[7]。
他的好评在城市中四起。大家猜测伦勃朗拥有了不得的才能。
每当听到这些传闻,伦勃朗的父母都会忘记曾经对儿子的未来有过绝望,体会着这份喜悦。
伦勃朗出生时的1606年,正值莱顿和西班牙的独立战争。
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但家庭内部没有发生严重的矛盾。他是面粉铺家出生的第九个儿子。
他出生的三年后,经过长久的战争,包含莱顿在内的北方七州实现了独立。
在沸腾着喜悦之情的市民的喧闹中,为了纪念莱顿在西班牙的侵略中取得胜利,建立了莱顿大学。伦勃朗长大后也被名校莱顿大学录取入学。
但是他没有融入这所历史名校,数月后就退学了。
父母为他这么快就退学感到非常惋惜。
“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啊?”
他们一边被不安包围着,一边决定相信想要画画的儿子。绘画之于当时的荷兰——至少比起21世纪来说——是一种更能挣到钱的职业。
从西班牙独立出来的荷兰,是以新教徒为主的商人之国。新教认为劳动和赚钱反倒是好事,这和不允许以劳动赚钱的天主教不同。尤其是在荷兰人数较多的加尔文派鼓励工作,认为这是通往救赎之路,“勤于经商、赚钱”都会被嘉奖。
荷兰对其他宗教也比较宽容,聚集了不少商人,其中就有犹太人的身影。因为宗教的宽容,人们开始将追求赚钱的精神需求摆到了台面上。
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反对不劳而获,天主教一边劝诫人们清贫,自己却收了充足的捐款,用华丽的装饰品和画作装饰教堂,后来甚至开始贩卖“付钱就会被救赎”这样的免罪符。新教徒发出了愤怒的呼声,一部分信徒开始破坏天主教堂华美的装饰品。对他们来说,华美装饰着的教堂才理应被指责。
天主教堂中华丽的彩色玻璃和巨大的壁画,在新教教堂中是不存在的。
以荷兰为首,新教教堂非常朴素。
这些宗教矛盾,对荷兰画家的人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意大利的画家能接到“天主教堂”画作和壁画的订单,但在荷兰没有这样的资助者。
那荷兰的画家都接到了谁的订单呢?新的委托方,是富裕的市民。
比如说赚到钱、成功了的商人向画家订购一幅“肖像画”。请有名的画家为自己画肖像,对商人来说是一种勋章。
年轻的伦勃朗也接到了来自商人的大量订单。“面粉铺家的儿子”在莱顿的传说愈演愈烈之时,为求进一步的成功,他决定以阿姆斯特丹为目标。
阿姆斯特丹产生的良好循环
关于“荷兰商人”这个说法,诗人海涅留下了讽刺的评论:“这是一种同义反复,因为所有荷兰人都是商人。”
商人开始从欧洲中部向荷兰聚集,阿姆斯特丹的人口急剧增加。在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荷兰北方获得了胜利,而另一方面,西班牙仍统治着南方(后来的比利时)。从南方“晚一步逃出”的商人也都将阿姆斯特丹作为目标。
不仅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犹太教徒也被允许共存,因为这样宽容的态度,商人开始从欧洲中部向阿姆斯特丹聚集。这么一来,这里就汇集了大量信息。许多运送谷物、香料、丝绸、皮革等的船舶所带来的信息对商人来说非常宝贵。
于阿姆斯特丹产生的良好循环
商人和信息聚集起来,这里就会进行许多交易,形成了“市场”(market)。形成了市场,为寻求交易,还会有更多人聚集过来。
阿姆斯特丹产生了“人→信息→市场→人→……”这样的循环,提升了荷兰的经济,阿姆斯特丹忽然成了仅次于伦敦、巴黎的欧洲大城市。
阿姆斯特丹的市场,不仅会公布关于这一交易的收盘价格,还会显示各类商品的价格成交表(price list)——这是商人梦寐以求的信息。阿姆斯特丹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交易所,它还向商人公布价格,市场的价值水涨船高。
变化的绘画买主和“市场”
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名声也渐渐被人所知。不仅是买主,自愿成为他弟子的人也增多了。在经济形势大好的阿姆斯特丹,伦勃朗的成功跟随着城市的步伐。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是《夜巡》。
《夜巡》是警卫队小组委托他画的“集体肖像画”。
在独立战争后的荷兰,有一群男人自己出钱购买武器,不收取报酬担当警卫。《夜巡》就是描绘这群人的集体肖像画。他们以大家均摊(AA制)的形式向画家下了订单。
集体肖像画的买主期望被“平等地”画出来,但是伦勃朗的《夜巡》没有符合这样的期待。他大胆地运用“光与影”,被表现出来的18人,一大半人的表情在微光下被遮挡,看得不是非常清晰。
这幅画在艺术方面得到的评价非常高,但“被画在后方阴影里的”买主非常不满。
伦勃朗像这样不遵照买主的意向所画的画,非常多,而且不遵守约定时间的情况也很多。当时的荷兰绘画界稍稍有些争议。
这一时期的荷兰围绕着“美术品的商业化”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是“绘画的小型化”。荷兰市民喜欢用画作装饰自己的家。
用来装饰家里的画作,尺寸必然小。这时画家开始画的,就不是教堂里巨幅的壁画了,而是装饰市民家的小画。
绘画的主题也不是神话和《圣经》中宏伟的故事,漫不经心的风景、花和水果开始变得受欢迎。这一时期的荷兰诞生了小巧玲珑的风景画和静物画。
画家开始将绘画作为“市场交易的财产”而进行创作。
此前的绘画,曾是接到教会和君主订单后绘制的订货财产。随着荷兰市民成为买主,绘画作为市场交易品的性质变强了。
用服装来举例,它是一个从订购生产到成品生产的转变。对画家来说,市场直觉也变得非常必要。不是画自己想画的作品,而是必须画顾客所期望的画作。
在这样去迎合创作、环境渐渐变得商业化的过程中,伦勃朗没能顺应这股潮流。《夜巡》以后,他的人生逐渐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在市场中被交易的绘画、郁金香与股份
荷兰商人不仅使市场得到了发展,还将绘画变成了市场交易的财产。
这一时期还有一种市场交易财产的出现,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郁金香。
荷兰人喜欢用郁金香装饰庭院,并因此感受到幸福。这时,莱顿大学的卢克修斯教授研发出“珍稀颜色”的球根,它令人们陷入狂热。爱好者们蜂拥而至,珍稀颜色的郁金香球根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终于,郁金香因为市场操作价格上升,出现了世界上最初的“郁金香泡沫”。
越后屋三越
荷兰绘画从订购生产向成品转变的时候,在相距甚远的日本也发生着同样的事情。1673年,于江户日本桥开业的“越后屋”贩卖着“现成”和服,而不是从前的订购品。因此节省了中间费用,使低价成为可能。虽然现代的三越作为高级百货店非常有名,但原本是以低价取胜。
郁金香泡沫的背后,暗藏着新教徒天性节俭的精神。
新教徒厌恶炫耀富裕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不会将家里装饰得非常豪华,而是放置一些小型绘画和花朵——他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中暗含着对天主教的抗争。
正是讨厌“华美”到了去毁坏教堂装饰品的程度的新教徒,才使得郁金香泡沫化,这只能说是一种非常讽刺的不幸。
郁金香球根的价格疯狂上涨,但1638年,因为政府的介入等等许多因素,郁金香的价格突然暴跌,郁金香泡沫迎来了终结。
荷兰发生这起郁金香泡沫后,世界上的很多地点、很多东西都发生过许多次“泡沫”。日本的房产、美国的次贷证券、近年来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这些泡沫经济都像卢克修斯教授的“珍稀颜色郁金香”,多发生在新技术出现后。
这时的荷兰,有一种不逊色于郁金香、成了超级热门的市场交易财产——“股份”。没有它,本书的内容就无法推进。
1602年,东印度公司在荷兰成立。这家东印度公司被称为“世界上最初的股份公司”,它的股东可以在交易所出售自己所持有的股份。
阿姆斯特丹的这家交易所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初的证券交易所”。
讲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历史前,我们先从一艘荷兰船漂到日本的故事开始。
名为“慈爱”(Liefde)的荷兰船,没能得到神的慈爱,在漂流的最后,于1600年到达了日本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