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让我成为我(1 / 1)

好诗好在哪里 都靓 1821 字 4个月前

我经常在视频的评论区问大家想听我讲哪个诗人,纳兰性德总是获得点赞数最多的一个。李白、杜甫、苏轼的关注度高毋庸置疑,但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好奇纳兰?后来我问了一下,有个评论说:“因为他太像清宫剧的男主了。”这么一想还真是,还有什么诗人能像纳兰这样,拥有这么多亮眼的标签?论身份,他是权臣纳兰明珠的长子,康熙的一等侍卫。论成就,他是清词三大家,代表了清代词坛的巅峰。清末文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更是这么评价他:“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众多标签加诸在身的纳兰,仿佛天生就是故事的主角。谁不羡慕这样的人生呢?可读了纳兰之后,我突然觉得,人不应该活在某时某刻的光环下,也不应该活在某地某人的阴影里,人应该活出自我。

生为纳兰性德

1655年初,纳兰性德出生。也是这一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病逝故里;五十八岁的张岱避于山阴,寄居快园;四十二岁的顾炎武身陷牢狱,他的好友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则向文坛领袖钱谦益求援;而此时的钱谦益与柳如是隐居红豆庄,另图再起;那个未来写下《长生殿》的洪昇年仅十岁,写出《桃花扇》的孔尚任则只有七岁;顾贞观十八岁,于无锡开云门社,会天下名士;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朱彝尊二十六岁,游于山阴,与之齐名的陈维崧三十岁,当一代公子侯方域去世之时,他就在侯府之内。当下明清异变,新老交替,山河再换容颜,纳兰性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未来他的一生也都会因此发生改变。

他本名成德,因避讳太子之名而改名性德。他自幼博览群书,文武双修,二十二岁便考中进士。随后,他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晋升一等侍卫。这个官位有多重要呢?他是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贴身左右,绝对亲信,历来几乎都是皇亲贵胄子弟担任。又因为这个位置和皇帝亲近,它也是未来上升的重要通道。比如和珅最初就是从一个乾清门侍卫升到御前侍卫,再到后来官拜军机大臣、皇亲国戚。

能担任这个职位,除了纳兰性德自身才华之外,也要攀到关系。其父纳兰明珠所娶的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女,和顺治同辈,所以理论上,他和康熙是姑表兄弟。纳兰性德入官场之时,也正是其父纳兰明珠如日中天之际。此时康熙早已铲除鳌拜,明珠先是调任吏部尚书,随后又封武英殿大学士,进而加封太子太师,在朝内与索额图分庭抗礼,成为了绝对的两大权臣之一。明面上他是康熙的姑父、亲信,背地却结党营私,权倾朝野。所以,纳兰性德的命运注定被卷在其中,不得自由。

他年近二十岁时,娶了两广总督之女卢氏为妻。两人情投意合,但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三年,便以卢氏病亡而终。他本就生性敏感多情,所以自然会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文字。随后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传诵千古的词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寒柳》)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

好一个“当时只道是寻常”,三言两语就点破了世间得失爱恨。试问爱情中最难得的是什么?就是珍惜平常心。我们总渴望着拥有不凡的梦想,爱着不凡的心上人,一同制造出不凡的奇妙浪漫。可是回头来看,生活的底色就是寻常。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占了大部分人生,而千金难换“珍惜”二字。有人与我立黄昏,有人问我粥可温,哪怕喜忧参半,但依然敝帚自珍。所以再看,爱之于我是什么?不是不死的欲望,也不是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它就是一蔬一饭,就是肌肤之亲,就是细水长流,流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和富足。

另外,除了擅长写爱情词,他的细腻心思总见于各种文字。他曾被派到黑龙江边境考察,也曾多次随康熙出巡。比如1682年,平定云南后,他随康熙东巡,祭告奉天祖陵。途经山海关,他便写下了一首《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他的这种文学性格的养成,一方面是天性使然,另一方面是环境所致。他自幼饱览群书,后又师从名门,拜内阁学士徐乾学为师,而徐乾学的舅父就是顾炎武。他十九岁时就与未来的浙西词派宗师朱彝尊有书信往来,随后又相会于京,一同探讨文学。在众多相交的文人之中,对纳兰影响最大的一位,便是顾贞观。他可以说是改变了纳兰命运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他帮助纳兰将作品整理结集成《侧帽集》和《饮水词》,从此纳兰名动京师,也是他见证了纳兰最后一醉三叹而亡的结局。而他俩之间的故事又和两首《金缕曲》密切相关。

成为纳兰容若

1676年,三十九岁的顾贞观被引荐进入明珠府,成为府上的私塾老师,结识了当时才二十一岁的纳兰容若。顾贞观本是名门之后,才气横溢,只因明末家族落魄,流落江南。而那时少不更事的纳兰总喜欢找顾贞观聊天,他迫切地想知道那个从小只在书里看到的传奇般的江湖。

久而久之,顾贞观成为了纳兰探索新世界的窗口。纳兰天真热情,又潇洒豁达,从来不会摆架子,顾贞观陆续为他介绍认识了很多名动一时的江南文人。后来,他经常在自家后园的渌水亭招待这些落魄文人,一起把酒吟诗。好像在妻子卢氏去世之后,在成为一等侍卫之后,他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快乐。又好像从作为纳兰家的长子出生以来,那个一直背负着家族希望的他,都不曾有过这种肆意纯粹的快乐。

从另一方面来看,顾贞观从一个落魄文人一瞬间变成了权相之子的亲信,他到底是不是别有用心?不是,但也是。当时文坛所有人都知道,顾贞观有一个至交好友吴兆骞,无辜遭累而被流放宁古塔,这些年来顾贞观想尽各种办法一直在为解救吴兆骞而奔走。而这些纳兰也是知道的,但他却从来不敢为了顾贞观向那个高高在上的父亲求情,更不敢触动天子的逆鳞。父亲从小对他的教育都是要成为家族的基石,哪怕为此而牺牲一些人。他一直以来的生存法则在告诉他,这么做不值得,所以他明确地拒绝了顾贞观。

于是,顾贞观在心灰意懒之际,写下了两首《金缕曲》,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他把这些写进信里,告诉纳兰。而纳兰深夜秉烛夜读,从最开始的难为情,到后来渐渐被字里行间的真情感动。那一刻,他从小一直向往的东西被触动了。他喜欢李煜,父母和其他长辈却训斥他纨绔、不思进取;他敏感痴情,但周围人却告诉他,这些都没用,权力和地位才更重要。他在那封信里,看到了他一直以来认可却不被周围人重视的东西。那一刻,他突然不再想做那个为了避讳太子而改名的纳兰性德,而是要成为让自己真心认可的纳兰容若。

他立刻答应了这件事,并给顾贞观回了一首《金缕曲》: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首词写得非常真诚。上阕纳兰说,我生来就在豪门,实在是命运的偶然安排。很想和天下名士把酒言欢,但却没有人了解我的心意,而今终于等到了你。下阕又讲,诽谤造谣这种事,古今都有。身在旋涡的我们不能幸免,不如一笑了之。“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

后来他成功解救了吴兆骞。几年后,纳兰和吴兆骞两人先后离世,而顾贞观从此隐居山林,再不问世事。这其中或许有巧合,或许有我们不知道的机缘,但如今也都成了谜。

他出身将相之家,投身宦海危途,便注定身陷风雨旋涡。天子希望他成为股肱之臣,父亲希望他成为家族荣耀,敌人盼他惨淡,师友盼他壮大,相爱盼他共白头,他夹在其中,从没人关切他想成为什么。富贵是真富贵,自在是假自在,壮志成了浮名志,多情成了梦里情,到头来总是空空。

1685年春夏之交,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相聚醉酒,一咏三叹,七日之后,不治而亡。两年后,康熙罢黜明珠,二十年来不再重用,纳兰家的盛世烟火也随之消散人间。

很多人无法理解,像纳兰这样功成名就的贵公子,为什么后来不得善终?生在高墙内,飘在红尘中,身不由己,哭笑蹉跎,都不免零落成泥。人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成为史书上一则璀璨的注脚,而是按照你的意愿,去成为日照金山的落雪,成为月下茅檐的新燕。不用事与愿违来搪塞人生,愿我们都能勇敢坦**地做自己,让死水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