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5年,美国《生活》杂志在百万读者中开展评选“人类有史以来的最佳图书”活动,结果英国18世纪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名列第11名。英国小说家毛姆说:“《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至今没有人用我们这艰难的文字写得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更明快、更自然的。”大批评家威尔逊把斯威夫特称为六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排名仅在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之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1]一生中读过《格列佛游记》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
无疑,《格列佛游记》是一本奇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一本测量读者深度的书,一本最给人快乐的书,但也是一本最令人神伤的书,有时甚至可以说这是一本愤怒的书。它可以被简单地阅读,也可以引人进入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幽暗中。美国当代思想家布鲁姆在《巨人和侏儒》中对此书有鞭辟入理的分析。他说:“它是最优秀的儿童故事,但也是一个颇为讨厌的故事。斯威夫特能够赋予纯真以魔力,对败坏却嬉笑怒骂。”他说的“讨厌”意思是,这本书即使对一个成年读者也是烦难的,也是一种挑战,它是一本真正的源于经典而本身又成为经典的奇书,它“所引发的笑声是荷马和柏拉图的标准所认可的”,它像一个坛子,把它出现以前的人类思想都吸纳进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威夫特是一个巨人,同时代的艾迪生称他是“国民中最伟大的天才人物”,大小说家萨克雷也说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天才人物”。他是担当得起这个称誉的。
2
名著《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十八世纪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苦家庭,他是遗腹子,从小由叔父抚养长大。十五岁时就读于都柏林三一学院,获学士学位,他的学业并不特别顺利,据说他曾因“迟钝和智力不足被终止攻读学位”。但他很快摆脱了困境,并于一六九二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到了一七〇一年,他获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斯威夫特在大学里的主业是哲学和神学,但他个人更偏爱文学和历史。一六八八年,斯威夫特前往英国,做了穆尔庄园主人威廉·邓波尔爵士的私人秘书,直到一六九九年邓波尔去世。在他担任秘书期间,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斯威夫特跟随邓波尔的这十年,不但让他通晓了人情世故,还磨练了他的文笔。“他写了烧,烧了写,几乎写遍所有题目,用尽所有风格”。一六九九年,斯威夫特回到爱尔兰,在都柏林附近的一个教区担任牧师,但因为教会中的事务常去伦敦,后来卷入了伦敦的辉格党[2]与托利党[3]之争。斯威夫特在爱尔兰的生活既没有耗尽他的精力,也未能满足他的雄心。他由于经常跑到伦敦,频繁出入咖啡馆,所以结识了爱迪生、斯蒂尔、蒲柏和康格里夫等著名人物。跟他们一样,他的同情心在辉格党一边,但同时受到了托利党首领的器重,担任过该党《考察报》主编。一七一四年托利党失势,他回到爱尔兰,任都柏林圣帕特里克教堂的主持牧师,同时着手研究爱尔兰现状。
圣帕特里克教堂
斯威夫特平素不以爱尔兰人自居,总把自己当成一个“被扔到爱尔兰的英格兰人”,但作为一名“人类自由斗士”,他对英格兰人非法统治的后果极为不满,所以他积极支持并投入争取爱尔兰独立自由的斗争中,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最后都破灭了。
已经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发布了印有乔纳森·斯威夫特头像的纸钞(1976—1993),用来纪念他在为爱尔兰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中所做的贡献
晚年的斯威夫特内心十分孤独,只限于和屈指可数的几个朋友交往。他将自己积蓄的三分之一用于各种慈善事业,用另三分之一的收入为弱智者盖了一所圣帕特里克医院。然而,斯威夫特本人也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许多人甚至认为他已完全疯了。他希望死时“尽可能秘密地在午夜十二点”将他埋入斯特拉安葬在圣帕特里克教堂的同一尊棺材里;他要求其黑色大理石墓碑上的拉丁文碑铭“字体要大,雕刻要深,镀金要浓”,以铭记他已从“凶猛的义愤”中解脱出来,不再让它“撕碎自己的心”。一七四五年十月十九日,斯威夫特辞世而去,终年七十八岁,葬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墓志铭(拉丁文)位于圣帕特里克教堂内
斯威夫特已扬帆行至终点,
在那里,野性的愤怒
再也无法伤及他的胸怀。
有种的话,你也去学他的样子,
沉醉于世的旅人啊;
他曾为人类的自由而战。
——乔纳森·斯威夫特自撰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译
斯威夫特的文学才能很早就显露出来,他写过一些诗和文章,但真正使他扬名的是讽刺散文《一只澡盆的故事》(1704),在这篇故事中他讽刺和抨击了英国各教派的虚伪和无耻。这篇寓言是对一切伪善和形形色色宗教骗局的猛烈开火,如此尖刻而犀利的笔墨在英国此类文学中罕有匹敌。此后他又写了《布商的信》(1724—1725,抨击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货币政策)、《一个小小的建议》(1729,讽刺英国对爱尔兰人民利益的压榨和情感的欺侮)等等。但是,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在世界几个边远国家的旅行》,即通常所说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这部书完成于一七二六年。斯威夫特一生写的大量作品几乎都是不署名出版的,只有《格列佛游记》例外,他出版此书得到的稿酬是两百英镑。
1726年10月28日初版《格列佛游记》
3
《格列佛游记》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在第一卷中,主人公来到小人国(利立普特)。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小人国的人个子仅有六英寸,他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在第二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全书第三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格列佛出海后,从中国口岸来的海盗袭击了他们的船。他们靠一只小艇在海上漂流,艇破后漂到一个礁石岛上。一天,他看见一个浮在空中的庞然大物从天空降下来。原来,这是一个叫作勒皮他的飞岛,勒皮他人是悬在空中的人,从生活状态到思想状态都是这样。他们都是学者,他们无所事事,沉浸在抽象、遥远的天文学和数学的天地里。连同国王在内,岛上的人们都心不在焉,甚至他们自己正在进行谈话的要点也要专门雇一些仆人来提醒他们。格列佛考察了那里的大学,看见为改善农业和建筑的成百个想入非非的工程设计正在进行。然后,格列佛还来到巫人岛格勒大锥,后来旅行到日本。
《格列佛游记》的第四卷,写格列佛在“慧骃国”的游历,这是历来最有争议的部分。他签约当上了一条船的船长,中途船员叛乱,把船长关在他的舱房达数月之久,最后,他被抛在一条狭长的小艇上。上岸后他几乎要被一群令人作呕的半人半猿的怪物逮住,但一匹马的走近吓走了怪物们。格列佛明白,他来到了马的国度。在这里,一种被称作“慧骃”的具有理性的马统治着那些被称作“野胡”的非理性类人动物。当格列佛向马主人描绘他的祖国,说出种种的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但对那些坦率正直的慧骃来说,他所述说的战争与法庭之类是那样的陌生。在“慧骃国”那儿,格列佛遭到智慧且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年。
《格列佛游记》无疑是斯威夫特的呕心沥血之作。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在远洋船上任随船医生,后来担任过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格列佛是个典型的十八世纪英国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念,他信任理性,显然是洛克学说的支持者,相信后天经验是知识的源泉。格列佛只是一个普通人,反映了当时一般的观念,格列佛对这个世界的反应是理性和科学的。诚如《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指出的,我们必须把格列佛与斯威夫特分开看待,“把格列佛与斯威夫特混淆起来将有损于后者作为作家、讽刺文学家和自由战士的形象”。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正好相反,他认为这种当时典型的价值观对于人类来说是危险的,如果像具有科学头脑的格列佛那样把自己的信念完全寄托于这个崇拜物质的世界,那将是愚蠢的。学者马洛指出,斯威夫特设置这个角色是为了证明潜藏于“启蒙时代”的价值观中的巨大缺陷。格列佛固然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被介绍进来,其中,我觉得最有启发性的就是国际著名的斯威夫特研究专家希金斯(Ian Higgins)的《斯威夫特与斯巴达:〈格列佛游记〉中的乡愁》一文,从此项研究中我们得知,从《斯威夫特教长的藏书》《斯威夫特教长1715年的藏书目录,以及1742年个人财产清单》等文献看,斯威夫特拥有手抄本的希腊文和拉丁文版本的色诺芬作品,并有他的评注;斯威夫特也有希腊文和拉丁文版本的普鲁塔克《作品集》及《伦语》的复本。在色诺芬和普鲁塔克的作品中——如《古代斯巴达传说》《古代世界的乌托邦》《斯巴达妇女——解放还是放纵?》——都带有激赞斯巴达的倾向。斯威夫特阅读内维尔1695年翻译的马基雅维利作品以及哈林顿的《大洋国》时,做了批注,他还拥有内维尔的《柏拉图重生》这本书。由传统的吕库戈斯立法创建的古代斯巴达政制和社会组织,经由色诺芬、柏拉图、普鲁塔克以及马基雅维利、哈林顿、莫尔、坦普尔、内维尔等人文主义者的阐释,从古代到十八世纪,始终是激发政治和社会建设的一源活水。对吕库戈斯的斯巴达式赞赏,始终构成了人文主义传统的重要一脉,斯威夫特就成长于这个传统之中。斯威夫特在《罗马兴志》中赞颂吕库戈斯体制是“现存体制中最好的”,极其重视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范例的古代斯巴达。在斯威夫特时代的政治话语中,吕库戈斯的斯巴达被视为平衡政体和古典德行的范例,这个社会能够抑制强大的腐化力量,实现其稳定。斯巴达作为范例,在斯威夫特本人的政治、社会和道德观念中占据重要位置,读者可以发现:斯巴达政制与《格列佛游记》中政治学和伦理学具有重要而特别的联系。在小人国游记、大人国游记、飞岛游记中,也有斯巴达政制的体现,在慧骃国游记中呈现的政制和社会组织,和吕库戈斯式的斯巴达有高度一致性,本书注解聚焦慧骃国游记的内容、尝试为读者做些阐明,从社会结构、观念习俗、社会关系、教育体制、政治体制以及经济和家庭组织等方面讨论斯巴达政制对于《格列佛游记》中理想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译本以罗伯特·德·玛利亚编辑的“企鹅经典”版为主要依据,此版本收入2012年Penguin English Library启动的“百本英文经典”,这是一个比较接近原版初始面目的版本,因此在一些细节上,我们的译本与以往的译本有所不同。此译本由白马和歌沐译出,毛伟杰先生在校对和注释上,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1]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代表作有《1984》《动物庄园》。
[2]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党。“辉格”原意指“强盗”,是苏格兰人的责骂语言。该党标榜实行“自由的、开明的原则”,反对君主制,拥护议会制度,辉格党人在宗教观点上多属各种教派的新教徒。19世纪中叶,辉格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改称自由党。
[3]英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党。产生于17世纪末。19世纪中叶演变为英国保守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