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郑板桥 被画竹子“耽误”的老愤青(1 / 1)

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

当时的扬州作为食盐的重要产地,又地处南北水运的咽喉和枢纽,经济发达,文化氛围也相当好。这使得众多书画名家纷纷聚集到这里,扬州画派就此诞生。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郑燮。

他的大名我们不一定熟,可能大家更熟悉的是这个名字:郑板桥。

今天我们一提到郑板桥,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画竹子的高手。

那,他为什么要画竹子呢?他画的竹子,又好在哪里呢?

在郑板桥之前的宋元时期,文人画中就常有竹子。这大多是艺术家拿竹子自况,表达自己高洁正直的品性。

文人是清高的,文人画是拿来聊以自娱的。但到了郑板桥这里,画风就有一点点不一样了。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语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已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而且郑板桥说得很清楚:“别送礼给我,你送的我未必喜欢,不如直接给我钱来得痛快点。我老了,没空跟你废话。我画竹子比你买竹子贵一点,六尺大幅,要钱三千。别跟我论交情,大家都是一个价。”

这跟传统的文人那种清高和遮遮掩掩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不仅是一个职业画家的底气,这也是一个痛快直接的老愤青个性。

但其实,郑板桥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要说他这个“个性隐藏技能”是怎么被启动的,那还得是因为官场的捶打和历练。

郑燮,每次看到这种生僻字,我们通常就会想,这家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起名字,一定是费了很多心思,寄托了很多希望。

“燮”字是引经据典来的,《尚书·顾命》里说“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燮和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和谐。郑板桥的父亲给他起名郑燮,大有望子成才,协助天子安邦定国的意思。

承担了全家希望的郑板桥20岁就考中了秀才,一边在老家设塾教书,一边继续考举人和进士。

没想到,郑板桥从康熙年间考中了秀才之后,一路考到雍正时期才中了举人,再一路考,一直考到乾隆元年,才终于中了进士。

为了纪念人生这3次腾飞,郑板桥请人刻了一枚闲章,上面写: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既是庆祝,也是自嘲。

从爷爷辈考到孙子辈,郑板桥才终于完成了考学这条路。但并不是一考完就能做官的,人家进士可有一大堆,你要排队,所以要候补。这一排又是5年。

在郑板桥49岁那年,他终于当上了一个知县。

为官12年,郑板桥恪守父亲寄予他的厚望,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可是他发现,官场根本不是他所想的那样。

有一次遇上大灾荒,老百姓饿到了极点,人人自危。郑板桥一看,“这不行啊”,当机立断,开仓放粮。可是周围人告诉他:“你这么不打报告,私自开仓是要被治罪的。”即便是这样,郑板桥也不管不顾地直接开了仓。这一开,就得罪了上级。

他又命令城内大户设立粥厂,救济难民。这么一做,把富商巨贾也得罪了。

还有一次,他去济南述职。当地的官员正在聚会,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浓妆艳抹的歌女。大家起哄要郑板桥写个诗来助兴,郑板桥不假思索就写下了“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

那意思就是说水流到海边都浑浊了,谁还知道它们原本是从清泉里流出来的。他用诗来讽刺官场的浑浊,而且一打一耙子,这下,又得罪了一帮同僚——哼,就你最干净!

于是,也不知道是谁组织了一帮人,诬告郑板桥借赈灾之名贪污。于是,朝廷下令,撤了郑板桥的官职。

当了12年的好官,说罢免就给罢免了。郑板桥终于看清了官场黑暗又凉薄的真相。

据说,他离任那天,毛驴驮着他和他的全部家当准备上路,大家都赶来送行。全县老百姓家家户户挂上他的画像为他祈祷,并且自发为他建立生祠。

郑板桥深为感动,能得到百姓的深爱,得罪那些权贵又何妨?他当即画下一幅《墨竹图》,并题诗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那一刻,那株清瘦的竹子就是他,代表了他的清廉,他的干净。他虽然瘦弱却直立不倒,他虽然被罢免,但依旧可以江湖再见。

从此,郑板桥成了一个职业画家。他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开启了一个老愤青的后半生。

回到扬州的郑板桥日子过得逍遥吗?并不,特别穷。

没了官帽的郑板桥只能卖画度日。本来他画竹、兰的盛名在外,字也写得很好,找上门来的富商更是络绎不绝,但是他特别挑甲方: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歇,便要骂人……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自笑而听之。

不好意思,有钱也看不上你,要我画,偏不画。

那,如果一定要写要画呢?

有一次,一个企业家请郑板桥以竹为题,给自家办公室题个字。郑板桥却大笔一挥,写下“竹苞”。那意思就是骂人家个个是草包。

《七律诗》 郑板桥(清)

《竹石图》 郑板桥(清)

旅顺博物馆藏

又有一次,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吃喝嫖赌,欺压百姓,他上任扬州知府以后就派人向郑板桥索要字画,郑板桥就送了一首诗给他:

有钱难买竹一根,

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

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还是一首藏头诗。对方看到都气死了。

从这几件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竹子对于郑板桥而言,有着比传统文人更多的精神意涵。竹子就是他,虽然清瘦但坚韧,可以单独伫立,不依附任何事物。君子离群萧索,在清醒中也保持孤独。

因而,我们看他笔下的竹子。通常情况下,他会刻意把竹竿画得很瘦,虽然枝干很纤细但是丝毫不影响生命力。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又长又直,有的时候只有一株,有的时候两三株并列,但它们有个特点,就是绝不会打扰对方的枝叶。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点到为止即可。

它们也可以和不同的植物同存于画面之中,却让画面无比恬淡和谐。因为君子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却不会强求于和。

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无论是一株竹子还是一片竹林,郑板桥的笔墨都是毫不杂乱的。虽然枝叶交错,但用墨浓淡相宜,用笔非常清楚,给人的感觉齐整而漂亮。

相比于前人,郑板桥提出了自己的“画竹三段式”:从画“眼中之竹”,到画“胸中之竹”,再到画“手中之竹”。

我们眼睛看见的是竹子,这是大自然的物象,但引起我们画意的,是烟光日影露气浮动在竹叶间的意境,所以,绘画不单纯只是表现物体本身,更应该表现出意境。这样,画家笔下的竹子才能有生命。[20]

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之外,郑板桥诗书双绝,也为他的画加了很多分。

他每画必题诗,并且他的字还很特别。我们都知道他的“难得糊涂”。

他练字很刻苦,临摹很好,但是没有自己的特色。据说有次他白天临完帖,晚上躺在**还在那拿手比比划划,都进入忘我状态了。他妻子就不耐烦了,说:“你老在我背上划来划去划拉什么呢?”

他才反应过来,说:“哦,我正在临摹古人的字体。”

妻子嗔怪道:“你干吗不在自己身体上画呢,个人自有个人体嘛!”

这句无心的话点醒了郑板桥:对啊,学得再像也是别人的,我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体”。于是,“板桥体”应运而生。

“板桥体”的特质,就是以六分半的隶书作为骨架,再加入了楷、行、篆、草等字体,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古拙,又有动态感的字体。

而且我们看到他很多的书法作品,甚至突破了传统字体结构的疏密逻辑,让字本身成为画的一部分。

书画同源,郑板桥是真的做到了。因为隶书有种笔法叫“八分书”,他也给自己的体起了个名字,叫“六分半书”。

《竹石图》 郑板桥(清)

我们今天看郑板桥的画,不仅仅只是看画的主体本身,他的字也在表达他自己,上面的题诗也在替他诉说更多。

而且,郑板桥的“怪”有那么一点活佛济公的感觉,既有老男孩的辛辣愤青,又有孩子般的童趣真诚。

他的品格,他的爱憎,他的心地,他的抱负,全在他的笔墨之中。

据说在郑板桥临死之前,他还画了一幅竹子。这幅竹子和我们之前看过他画的竹子都不一样。这根竹子不再是直挺挺地立着,它好像是从悬崖峭壁里面长出来的一样,但是就算是缝隙那么的狭小,它还是很想要立起来。

可是无情的风把它拍打在了岩石上。这个时候,你看它跟风之间的关系——竹子实在是太细弱了,它用尽了全身的力量想要抵抗,但是也已经是强弩之末,枝干已经弯曲到好像下一秒钟就要折断。我们作为旁观者来看都觉得胆战心惊。但是越看你越会觉得,这风吹得越急,竹子好像也越挺拔。它在寒风中战栗,也在寒风中显得更加坚定。

而这幅竹子的题词你一定非常熟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乱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