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历经世事沧桑,来到他的暮年,会是什么心态?
一方面,阅尽繁华,回望来时路,时间沉淀出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比任何人都娴熟于生活应该怎样过;另一方面,长久的、日复一日的劳作,也让他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个时候,通常会有两种人生态度:
“年轻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你得听我的!”这是故步自封。
“年轻人,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得向你们多学学!”这是自我突破。
这,就是走向中国古典艺术暮年的明清艺术的两种状态:有保守,有创新。
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欧洲还在黑暗的中世纪,他们刚刚经历过可怕的“黑死病”,夺走了全欧洲近1/3人口的生命。
而后14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进而扩展到西欧各国,在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方面,他们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大航海时代”,更是让欧洲走向了世界。
《流民图》 局部 周臣(明)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其实早在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前100多年,大明王朝就已经通过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现了我们世界第一的海军实力,然而我们却主动放弃了这个优势,实施海禁政策,开始了闭关自守。随着明朝中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富庶的江南地区,一些手工业作坊也出现了人身自由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正在萌芽。
但对于长期以来以农业为根本的东亚封闭地区而言,封建统治者势必要采取重农抑商的策略,资本主义并没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
明清时期的帝王也不需要争取商人力量的支持,他们通过科举制度,吸收各阶层人士参与政权,从而巩固他们的政治基础。
因此,明清两朝的艺术,就呈现出了这样的特色——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带动了艺术这个行业更市井化和平民化。一方面,出现了很多民间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另一方面,艺术的题材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描绘生活的画面。
比如这一幅周臣的《流民图》。
他用生动而写实的笔触,描绘了大饥荒时,百姓流离失所、瘦骨嶙峋、缺衣少食、步履蹒跚的场景。这幅画对当时的社会有很强烈的警示意义,带给人巨大的心灵冲击。
还有一类艺术题材就是肖像画。肖像画的兴起,也标志着世俗社会的成长。
明末有位著名的肖像画家叫曾鲸,绘画风格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他把西方那套注重明暗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墨色的浓淡去刻画肖像画的细节,画中的人个个逼真立体,就跟照了张相一样。他作画,有的时候甚至要渲染几十层,这需要具备足够的匠心。[1]他的绘画风格也被世人称为“波臣派”,远传日本。
还有一位大臣叫王琼,他为官几十年,治理漕河,平定叛乱,获得了很大的功绩。后人就把他人生的高光时刻画下来,集合成《王琼事迹图册》,起到宣传和教化的作用。
这些肖像画和人生故事画,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里,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前人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珍惜和重视。
《王时敏小像》 曾鲸(明)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水浒叶子》 陈洪绶(明)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除了传统的纸上绘画之外,明清时期的艺术种类不仅非常多,而且非常接地气。
比如木刻版画。
明朝就有一位版画艺术家叫陈洪绶。他擅长给书籍画插图,比如《水浒传》《西厢记》等,他所画的人物通常体格高大,衣服的纹路都画得很细致,线条既流畅又有力度。明清的时候,模仿他的画家多达数千人,他的作品和技法还传到了朝鲜和日本。
除了绘画之外,许多民间喜爱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比如戏曲和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出现在了明清两朝,四大著名的戏曲,也有三部(《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诞生在这个阶段。
明清艺术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随着封建统治集权的加强,在盛世之下,也有许多的宫廷画家为皇室服务。最出名的,当属清朝康雍乾时期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了。
他用的是中国的绘画材料和西方的绘画方法,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个完全有别于我们之前看过的绘画风格:色彩艳丽、特别写实、重视透视法和视觉规律。
他一生服务过康雍乾三代皇帝,留下了很多展现清廷生活的作品,也让我们通过绘画看见清代宫廷里皇帝的有趣生活。
比如雍正的各种“角色扮演”,比如乾隆的各位宠妃,以及宫廷里的花卉和动物。
接着,我们要来说说明清艺术的重头戏,文人画了。
明代把元朝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阶段的,是“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雍正朝服像轴》 郎世宁(清)
故宫博物院藏
《庐山高图》 沈周(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的苏州,是个富庶而文人荟萃的地方。当时云集苏州的画家占到了明代画家总数的1/5,他们形成了“吴门画派”。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吴门四家”。
我们电视里看的“江南四大才子”,其实跟“吴门四家”有一定的关系。
“江南四大才子”,是指四位优秀的文人,他们分别有自己的一技之长:祝枝山擅书法、徐祯卿擅诗赋,唐伯虎和文征明则是诗画双绝。
而“吴门四家”单指画坛,因此唐寅、文征明在榜,另外两个人则是沈周和仇英。
沈周是“吴门四家”的创始人。他家非常有钱,算是一个富家子弟,但是他完全无意功名,每天就是画画、写诗、看书、隐居,而且享有盛名,那些有头有脸的人都对他恭恭敬敬。
如果活在现代的话,沈周应该也算是一个众人羡慕的对象了。
也许是因为一生都过得很平顺,在沈周的画里,你也能感受到一个富足的、有趣的灵魂。他画猫、画驴,画好友趴在栏杆上夸张的姿势。他的画让人会心一笑,有种平淡中的幸福感。
《庐山高图》是沈周的代表作,也是他的转折之作。他借鉴了元人王蒙的笔法,构图很满,山石林木也非常细致。在《庐山高图》之后,他越来越多大幅的作品,笔风也越来越粗放。可以说,从“细沈”到“粗沈”,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脱离了前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沈周有两个学生,唐寅和文征明。
唐寅,就是唐伯虎,他完全不是我们电视里看到的那一副风流才子的样子。事实上,他的一生非常坎坷。他原本饱读诗书,求取功名,没想到无意中卷入了科场舞弊案,还被连累入狱,从此游**江湖,以画为生。
他的画雅俗共赏,而且每次画画都会题诗,所以我们也能从他的诗里读出他画里埋藏的玄机。
他的画风以写实为主,尤其人物画,画得非常细腻,神态也刻画得非常生动。同时,他也擅长营造意境,这就使得他的画兼顾了形和意。
唐伯虎的好朋友文征明,也是科举的失意人。他前后9次参加考试全部落榜,一直到54岁那年,才被人推荐到京城当了一个小官。结果他不满同事排挤,上任一年就提出了辞职,前后打了3次辞职报告,57岁的时候才正式脱离官场。
如果说前面9次考取功名,是他内心的执念,那晚年远离官场后沉迷书画的人生,才是他真正地找到了自我后,想要的人生。他的作品,是越老越精。
这是他80岁画的《古木寒泉图》。一棵苍老的柏树和两株古松傲然挺立,山间有瀑布**,细节上精致,气势上磅礴。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有风骨的文人。
我曾经在台北故宫看到一幅文征明去世前几天写的书法,人已90高龄,笔力还如此遒劲。真的让人感慨,好的书法就像是气功,气能行走,人就能长寿。
值得一提的是,文征明还搞建筑。拙政园就是他设计的作品,历时16年完成。
仇英是“吴门四家”里唯一不太爱画里写诗的人。他早年是个“粉刷匠”,给人彩绘房屋和家具,因此不大读书。后来得到了画家周臣的赏识,开始正式学习画画。
《古木寒泉图》 文征明(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春晓图》 仇英(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他的人物画画得很好,尤其擅长画仕女。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汉宫春晓图》,这幅画也是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这幅画用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后宫女子的生活百态,一共出现了115位穿着形态各异的人物。她们有的赏花,有的奏乐,有的下棋,有的让人画肖像,有的在想心事,有的在逗孩子,有的在偷窥……每个人都画得极其生动,看这幅画的时候,你仿佛都觉得听到了画中有声音传来。
“吴门四家”既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又各自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无论是细致的笔法还是粗犷的表达,无一不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士气”和“逸格”,因而可以统治画坛近百年。
当然,一种风格的出现,就会有另一种风格产生,与之相对。
明代画家里,也有一派是写意泼墨的,比如徐渭。
他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只寥寥几笔,一挥而就,似与不似之间,神韵尽显。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画得很快,墨有浓有淡,笔法有密有疏,整幅画里有一种一气呵成的豪迈之气。
明代中期,还出现了一位把中国山水画带入一个新境界的人物,他就是董其昌。
董其昌是书画大家,他的绘画理论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很大。这个理论就是绘画的“南北宗论”。
董其昌想,禅家有南北宗,绘画也可以有吧。于是他把唐朝以来的绘画,尤其是山水画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那种主要以青绿重彩为主的行家画,讲究严谨、精工细作的,是北宗绘画,始祖是李思训父子。这类型的绘画主要为皇家或他人服务,大多是尽职尽责的乙方。他们的绘画注重的是技巧、功力,刻画严谨但是没啥生机。
《黄甲图》 徐渭(明)
故宫博物院藏
而以水墨淡彩为主的文人画,他将其归为南宗,始祖是王维。他认为南宗绘画主要是文人雅士画给自己的,自娱自乐,笔墨也求简,要的是意境。南宗的审美追求的是古淡天然,表达的是自己的高洁志向。
他觉得南宗比北宗高级多了。
在董其昌之前,还没有哪位画家敢这么大胆地划分。他的这个理论一出来,虽然难免片面,但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很有意义。同时,他贬北扬南的美学观念,也奠定了明清两代文人画的风格,之后我们讲到的艺术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董其昌的影响。比如“四王吴恽”和“明末四僧”。
“四王吴恽”,也叫“清六家”,是6位清朝初年的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他们就借鉴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以“仿古”为名,把南宗发扬光大。
“四王”都非常喜欢模仿古人,他们仿倪瓒,仿黄公望,仿吴镇,仿巨然……找古人最好的学,而且要学,就要完全像。比如王翚的仿古就特别厉害,他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临摹了7次,从形似到神似,临摹到最后一遍的时候已经炉火纯青,乾隆皇帝都把他的作品当成是黄公望的真迹。
吴历跟四王则不同,他虽然是他们的学生,但是他仿古却不拘泥于古人。这可能是因为他加入了天主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比如布局、明暗等借鉴了西方的画法。
恽寿平擅长画花鸟,而且独创了一种“没骨画”法,就是不用勾勒,直接上色。他的画清新淡雅,很有古风。
除“四王吴恽”这种正统画派之外,还有一拨带着革新性质的画家,就是清初四僧里的石涛、朱耷以及扬州八怪。
清初四僧,是指石涛、朱耷、石溪、渐江。他们前两位是明代宗室后裔,后两位是明代遗民。他们目睹了一个王朝的灭亡,因而对故国山川还有着强烈的热爱和留恋。
石涛是明朝皇室后裔,他本姓朱,小名若极。他的父亲在明亡以后跑到广西自立为监国,后来被杀害。那个时候石涛还小,被太监养大,削发出家,后半生云游四方,以卖画为生。他倡导“一画论”,这是一个非常哲学的概念。
《秋海棠图》 恽寿平(清)
上海博物馆藏
画的“一”是什么,有人说是线条,但石涛认为,需要往更深刻的地方想。线条的初始,其实是画家的本心。所有的线条都是画家心性的流露,他的修养、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都会不自觉地在画面上体现出来,所以他非常反对那种僵化学习古人的做法,他说他们光学到了古人的画法,而没有学习到古人的志趣和品格。[2]
看石涛的画,你很难分得清他是师承哪个流派。他众采大家之长,运笔非常灵活,有时流利酣畅,有时又古拙艰涩,有人评价他是“秀拙相生”。这些笔法虽然都不是他的独创,但他最厉害的是,所有的运笔,都是在营造他绘画里的“意境”。
“清初四僧”里的另一位明代皇族后裔朱耷,他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就是八大山人。新王朝的建立让他不得不躲进山里,削发为僧,把自己的名字“朱耷”,去掉“牛耳”,变成了“八大”。他的笔墨恣意挥洒,延承了徐渭的写意风格,无论山水、花鸟、松石,都有种质朴天然的风神。
渐江,法号弘仁,明亡后就到福建武夷山出家了。他擅长画山水,但他一生画得最多的不是武夷山,而是黄山。他的《黄山册》一共60幅,把黄山的各处名胜都画了出来。也许是因为国破家亡的人生经历让他有了一种清冷孤傲的个性,他非常喜欢倪瓒的画,但是他又比倪瓒更突破,你看他画的黄山,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他还喜欢画山上的松树和梅花,他的松树气势磅礴,他的梅花枝如屈铁,这都体现出他孤僻清高的个性。
石溪则完全和渐江不同。他的画非常繁密,很像王蒙的画法,虽然景色已经塞满了整张画,但是你还是能通过云气和水流感受到松弛感,细节上层层皴染,整体气势苍茫壮阔。
“清初四僧”之后,还有“扬州八怪”。
“八怪”是扬州俚语,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点古怪但是无伤大雅的人或事。“八怪”不一定是8个画家,更像是一个画派的名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生活清苦,书画是他们抒发自我的渠道。于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传统的背离和反叛。
《游华阳山图》 石涛(明)
上海博物馆藏
《难得糊涂》 拓片 郑板桥(清)
潍坊市博物馆藏
在“扬州八怪”里,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和金农。
郑板桥原本是个县令,后来得罪了上司被免职,就以卖画为生。他的书法很好,自称为“六分半书”。隶书有一种笔法叫“八分书”,郑板桥说自己是六分半的隶书,再加了楷、行、篆、草等字体,形成了一种自己的风格。
这种字体很有意思,既有隶书的规正古拙,又有线条的变化,甚至突破了传统字体结构的疏密逻辑,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会拿他的字挂在家里,很有装饰性。
郑板桥用写书法的方式来画画,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说他画的是“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可见,他是在托物言志。
他喜欢在画上题诗,他的诗为他的画赋予了更深刻的意境,所以看郑板桥的画,我们也可以仔细感受一下他的题诗。
《观荷图》 金农(清)
旧金山亚洲美术馆藏
“扬州八怪”里另外一位书法很有特色的,是金农。
他的书法被称为“漆书”,应该是受了北魏石刻的影响,再夹杂了楷体和隶书。我们看他的书法,有点像是把毛笔当刷子用,写出来的字凸出纸面,很有力道。
他的字和他的画一起看,就更有意思了。
他什么都画,竹子、梅花、山水、马兽、僧佛人物,但无论画什么,都有一种恬淡可爱或素朴高洁的意境。他喜欢把一些民间小曲的歌词写到画里,所以他的题词有别于其他画家,是一种特别接地气的感觉。
《群鸡紫绶图》 任伯年(清)
天津博物馆藏
《梅鹤图》 虚谷(清)
故宫博物院藏
现代也有很多艺术家会这样做,我想,可能或多或少受到了金农的影响。
除了以上两位大家之外,“扬州八怪”里还有好多“怪”,比如喜欢用画鬼来讽刺现实的罗聘,右手残废以后就用左手画画的高翔,还有连齐白石都大受其影响的、以草书入画的黄慎。
到了清朝末年,中西方交流越来越频繁,率先开放的中国南方沿海口岸商业发展迅速,艺术也变得越来越职业化和商业化。
海上画派,就是那个时期比较著名的职业画家群体,主要人物有虚谷、蒲华、任伯年和吴昌硕,他们并称为“海派四杰”。
他们的绘画题材里,花鸟画是最多的,然后是人物和山水。他们通常借由画中的题材来抒发自己的志向或情绪,或者是借古喻今。
当然,因为他们是职业画家,所以画里也会迎合一些商业性的活动,做到雅俗共赏,同时也强调画法的传承性,表达自己师出有门。而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无论从画面结构上,还是立体感上,他们的作品都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
随着封建主义制度的瓦解,中国进入了又一个混乱的时代。
无数文人志士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被打败?我们究竟应该走向何方?
紧跟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远渡重洋,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但在暮年的衰落里,总隐含着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