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使用中国当地的竹子作为建筑材料。布迪在印尼曾经在建筑中使用过竹子,关于竹子,他有着日本所没有的知识与心得。闪闪发亮、缺乏厚重感的奇奇怪怪建筑在中国接二连三拔地而起,而我们想要搭建的是与其完全相反的建筑。不过,话虽如此,我们完全不清楚这种建筑在中国是否会受欢迎。其实我并不关心这个建筑是否能受到欢迎,而是希望中国有一个能让我尽情发挥的地方,只要能把我对中国的感情转化为现实中的建筑就足够了。
实际的施工可谓历尽艰辛。长城周边地势的高低起伏很大。因为这里的地形险峻而美丽,如果将其弄成一片平地,那就太浪费了。于是我们决定:不去改变地形,而是顺着地形改变建筑物地板的坡度。这样一来,就不用砍树了,还可以保留地面的绿色植物。
一开始我们低估了在中国用竹子搭建建筑的难度。那时在中国的施工现场,用竹竿搭建的脚手架很常见,即使是超高层建筑,也是用竹竿来搭建脚手架。我听说,中国的建筑施工人员认为如果从脚手架上滑落,竹竿可以充当缓冲物,所以他们更喜欢用竹子,而不是钢管来搭建脚手架。我们当时以为,如果用搭建脚手架的技术来搭建的话,就可以用低成本造出有韵味的建筑。
但是,我们太天真了。我们画出了从柱子到墙壁全部都用竹子作为材料的图纸,但当我们去找施工单位时,所有单位都拒绝了我们。他们说:“用竹子搭建建筑是不可能的。”我们说:“不是有竹子搭建的脚手架吗?”他们的回答是:那种东西很快就会腐烂,然后会被烧掉,根本算不上建筑。
就算图纸画得再美妙,如果没有人施工,建筑就无法实现。
在接受中国这个设计任务的前几年,我曾经在日本用竹子搭建过一座小型的实验性住宅。京都安井工务店的安井清先生是一个特别喜爱竹子的人,所以接受了施工任务。他告诉我,农历七月十五日之前的几天砍伐的竹子最经久耐用,原因是那段时间竹子积蓄的糖分最低,最难腐烂。安井先生还告诉我,砍伐之后要立即进行热处理。竹子里面住着各种微生物和虫子,它们会让竹子腐烂,所以首先必须加热杀菌,这道工序叫作杀青。安井先生告诉我,光是放入热水中的话,温度是不够的,最合适的温度是280摄氏度左右,最好的办法是把竹子放入金属大圆筒中,然后在其下方加热炙烤。青色的竹子加热后会变成黄色,更有味道。
托安井先生的福,我也变成了一个竹子专家。我把在日本搭建的竹屋的照片拿给中国的施工单位看,对他们说:“不用担心,我会告诉你们有关竹子的一些使用心得,让我们一起建造竹屋吧。”结果,有一家施工单位的大叔答应了。第二次碰头会时,他带来了一段竹子的样品,好像是把竹子放在油里煮了很久,颜色很奇怪,而且我也没听说过竹子浸在油里有助于提高耐用度。
但是,只要对方稍微有点意向并给出了一些积极的提议,就不能否定其提议,这是我的事务所在经营管理上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能给好不容易鼓起干劲的人泼冷水。只要不泼冷水,就算提议一开始不成熟,也会不断变得成熟起来,精炼起来,可行性会得到提升。重要的是不打压其最初的热情。
于是我说:“有意思,我们试试看吧!”对方露出白色的牙齿笑了起来。就这样,长城的竹屋项目启动了。
“半年竣工”是一开始的打算,但实际上竹屋花了两年半时间才搭建完毕(见图36)。因为它和中国的那种光溜溜、亮闪闪的建筑太不一样了,我完全不知道它能否在中国受到喜爱。但是,竹屋出乎意料地大受好评。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曾经创造出了充满人情味的胡同和四合院,而竹屋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审美吧。过了几年,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导演的国际知名导演张艺谋联系我,说他想把竹屋拍进奥运会的宣传片。当时我在中国出差时,曾因为说日语而挨过骂。我想,日本人设计的建筑真的可以用于北京奥运会吗?不过,在中国农村长大的张艺谋说他无论如何都想拍竹屋。最终,在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竹屋的画面出现在了巨大的屏幕上。很多中国人都对竹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收到了来自中国的各种建筑设计委托,他们都委托我搭建一个像竹屋那样的温暖的建筑。
图36 本书作者设计的“竹屋”(中国北京郊外的长城脚下)
[1]中世:日本历史的一个时期,具体而言,是指镰仓时代(1180—1333)和室町时代(1336—1573)。
[2]近世:日本历史的一个时期,具体而言,是指安土桃时代(1568—1600)和江户时代(1603—1867)。
[3]译者注:指江户时代仙台藩的历代藩主,他们都姓伊达。
[4]在篝火映照下,在野外进行表演的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