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奇奇怪怪的建筑(1 / 1)

隈研吾谈建筑 隈研吾 680 字 4个月前

在木造建筑逐渐兴起的过程中,让我难忘的是我在中国的万里长城边上设计的“竹屋”。这处建筑的起因是当时在北京大学执教的我的朋友张永和给我打来的电话。他说,他的一位朋友,也是年轻的房地产开发商,在长城边上买了一块地,想在那里打造一个全新概念的“村庄”。

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开始掀起一股建筑热潮。在上海、北京等地,外观设计一味标新立异的超高层建筑接二连三地出现,这些建筑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如果建筑都像这样只顾吸引眼球的话,城市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让我非常不安。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生于1944年)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CCTV,见图35),它因为奇特外形引起了热议。后来,我在中国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出席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会,向有识之士和相关研究人员进行项目的说明,他们对建筑与传统的和谐、建筑对地球环境的关怀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非日本所能及。日本人一心以为中国人无视传统和全球变暖,一直在破坏环境,其实这与中国的现状完全相反。反而是日本的制度和法律缺乏对环境的关怀。

图35 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中国北京)

在中国的城市中,有很多角落可以治愈心灵。在北京,有一种被叫作胡同的小巷,其周围排列着用灰色砖块搭建起来的四合院。到了冬天,卖羊肉串的摊子一边散发着香味,一边走过小巷。我对这种中国的传统风情很有好感,所以觉得金融资本主义所催生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出现在这片土地上真的很令人遗憾。

我问张永和:“那是不是现在常见的那种令人脸红的开发项目?”他回答道:“如果是那种项目的话,我就不会找你了。我找的都是亚洲有理想、有追求的建筑师,想展示的是不一样的亚洲、底蕴深厚的亚洲。”

张永和的语气是认真的。我笑着说:“可以啊,我也想做这样的工作。如果中国满大街都是欧美的明星建筑师为了挣养老金而搭建的奇怪建筑,那可真让人受不了。”

事不宜迟,我很快就跟张永和以及年轻的开发商夫妇一起去看了建设用地。那是一个12月的寒冷日子,气温只有零下20摄氏度,人都快冻僵了。从北京开了将近两小时的车,在万里长城的八达岭服务区下了高速后,一幅梦幻般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不过,那块地的坡度很大,我开始担心建筑是否能稳稳立在那块地上。开发商夫妇热情澎湃地说道:“我们不想做那种只是盖楼的开发。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搭建建筑,还想建设一个新型社区,名字就叫长城公社。”在金融资本主义大有一统天下之感的中国,他们却起了一个比较土的名字,让人联想起法国民众起义后建立的巴黎公社,我觉得很有意思。

但是,当我问起“这种山里能通水电吗”时,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接下来会考虑。”这让我再次不安起来。他们又说:“半年后,也就是5月假期的时候,要全部完工,并召开发布会。”我更加不安了。我才刚刚看过建设用地,还没开始设计,他们居然说半年后完工,那时恐怕连图纸都还没画完吧?当时我觉得他们太离谱了,但在中国,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怒吼:“怎么可能做到呢?!”对方是通过“想要半年后完工”这样一种说法,来表明自己的热忱。只要你也表明自己的热情,说:“好的,虽然会很辛苦,但我也会努力的!”项目就会开始运作起来,梦想就会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