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隆寺与丹下(1 / 1)

隈研吾谈建筑 隈研吾 561 字 4个月前

这种留有空隙的手法让人想起了法隆寺的建筑布局。法隆寺被认为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巨大影响,而且据说当时施工的工匠很多也来自中国。

但是,当时中国的佛教寺院的布局与法隆寺的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差异。中国的建筑群都是沿着一条轴线不断往深处排列,绝不会像法隆寺那样把两座建筑并列放置,然后在中间留出巨大的空隙(void)。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法隆寺重视空隙,其布局规划也是横向较长,而非纵向较长。根据我的猜测,丹下就是模仿了法隆寺的空隙。

在我看来,公路和铁路之所以被并排放置,也是出于同样的不知名的理由。透过两条路之间的空隙,可以望见富士山。从这个角度来说,伊势神宫中也有同样的空隙。该神宫每隔20年就要迁宫一次,新宫有时建在左侧的土地上,有时建在右侧的土地上,而左右两侧的土地之间总会留有空隙,只有空隙是永远固定不变的。这让人觉得:比起不被固定,而是左右交替出现的建筑,永久存在于建筑之间的空隙才是重要的,而空隙周围的森林则更为重要。

比实际存在的建筑更重要的东西位于其前方,这种思维方式是法隆寺和伊势神宫所共有的,而丹下是这一思想的正统继承者。在战后“新丹下”的处女作——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中,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的三栋建筑也是被并列放置在象征着广岛悲剧的神圣的原子弹爆炸圆顶屋的正对面,三栋建筑之间也留有空隙。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空隙,以及位于空隙前方的神圣之物,即原子弹爆炸圆顶屋。

在代代木竞技场,空隙再次出现了。代代木竞技场并非只有一座建筑,在整体设计中,第一体育馆和第二体育馆这两座建筑是向天空伸展的象征性建筑,在这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隙前方,居然再次出现了富士山那神圣庄严的身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丹下把事务所设在了离代代木竞技场很近的表参道旁边。据说他把事务所设在那里的理由就是可以看见富士山。后来,他亲自设计的草月会馆也是一个可以经常看见富士山的建筑。“大东亚”建设纪念营造计划是赞美战争的建筑,对丹下来说,却是想忘记、想抹去的记忆。但是,丹下一生都没有忘记透过两座建筑之间的空隙看见的富士山。在代代木竞技场,两座神殿被排列在一起,东京都政府大楼(1990年)也是把两座塔楼,也就是神殿并排放置。台场的富士电视台总部大楼也是两栋建筑并排在一起,空隙是主角。虽然有评论说分成两栋之后,办公室使用起来不方便,但对丹下来说,与办公室使用的方便程度相比,建造分栋型的神殿要重要得多。

10岁的我被矗立在原宿站前的那两栋神殿彻底征服了。我问父亲,这是谁建造的?父亲回答说,是一位叫丹下健三的建筑师设计的。我那天就下定了决心,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总有一天要和造出这种惊天地、泣鬼神建筑的丹下老师一样,用建筑来感动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