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1年,恭亲王奕?带头在中国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务运动正式开场。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主要做的工作是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这个时期他们提出来的口号是“自强”。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大批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建立起来。几年之后,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和利用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能够生产各类新式武器,比如大炮、枪械、弹药、水雷、蒸汽轮船等。

另外,洋务派还建立了一批军事学校,比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通过这些具备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的军事学校,训练出一批能够使用新式武器的军队人员,提升了国防实力。其中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大成果之一。

随着军事工业的不断建立和发展,洋务派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提升整个国家的国防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简单地说就是要有钱。

于是,他们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开始出现。洋务派的大动作,也带动了地方富商对民用工业的兴趣。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民用工业纷纷建立起来。可以说,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民用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但是洋务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们并不认为清朝的国家制度需要做出改变,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他们没有意识到,没有先进的政治体制支持,就缺乏创新的动力,那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终究只是个失败者。所以甲午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因为清政府的惨败而正式告终。

不过公正地评价洋务运动,它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和国防的近代化。

相关链接:

第一封电报

李鸿章一直都想着在中国办电报。公元1879年冬,天津至大沽炮台和北塘兵营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终于竣工。

为了让官员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电报传信的好处,李鸿章决定当众做一个实验。当天正好是直隶总督衙门例会的日子,他对来参加例会的大臣们说道:“昨天大沽到天津的电报线架设完毕,收、发报机也分别装在了炮台和本衙院中,我们预定今日八时十分准时从大沽炮台发报,并且派人在八时十分从大沽骑马出发。现在就请诸君同观,看看这究竟差多长时间?”

没多久,一封电报送到了李鸿章手中,上面写着:

大沽口外平静无事,现停英舰、俄舰各一艘,尚友好,除一二水手经我允准驾小艇上岸补给粮食蔬菜外,别无动静。镇守大沽炮台副将赵志雄谨禀。十一月二十日八时十分。

电报左上角填写的收报时间是:十一月二十日八时十五分,抄毕。

也就是说,从大沽到天津一百多里,骑马要走半天,而电报五分钟就到了。大家都惊叹不已,惊叹电报实在是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