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以失败告终,这让清朝的一些官员从天朝上国的盲目优越感中清醒过来。他们终于认识到,中国和西方相比已经落后太多了。落后就要挨打,想要不挨打就得迎头赶上。所以,他们提出了学习西方技术、提升中国军事战斗力的想法。

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有爱新觉罗·奕?,就是那个帮助慈禧太后实现垂帘听政的恭亲王。地方上的支持者主要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

奕?当初和洋人签订了《北京条约》,他在和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清军的武器和战斗力远远落后于洋人。最尴尬的是,他在和洋人谈判的时候,居然找不到一个会说洋文的中国人,最后只能找来一个洋人帮自己翻译,使整个谈判过程十分被动。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使他坚定了向西方学习的决心。

而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则是在和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因为清政府采取了向洋人借兵剿匪的策略,所以他们对洋人的枪炮有十分直观的认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建造中国自己的坚船利炮,这和奕?的想法不约而同、遥相呼应。

但是,当时的清王朝还有另外一种声音,那就是来自顽固派的坚决反对。奕?倡导主办京师同文馆,主要以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的,却被顽固派说成引导子弟拜异类为师。奕?排行老六,因此还被送了一个外号,叫鬼子六,以此来讽刺他与洋鬼子走得太近。

顽固派中反对声最激烈的是大学士倭仁,他是皇帝的老师。他说,中国也有人才,为什么非要去向外国人学习?

奕?立刻反唇相讥:“既然倭仁大学士认为中国有人才,那就请你推荐精通西学的中国老师来京师同文馆任教吧!”

慈禧太后一直对顽固派不满,打算趁这个机会给他们点教训,就同意了奕?的建议,让倭仁来主持同文馆。倭仁哪里懂这些?他几次辞职都被驳回,最后还是用苦肉计假装从马上摔了下来,才摆脱这个任命。

由于洋务派拥有实力,也很受洋人的赏识,慈禧太后知道,想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只能依靠洋务派的支持,所以她选择支持洋务派。

有了统治者的支持,洋务运动的开展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