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1年5月30日,三元里及各乡百姓数千人,手持锄头、铁锹、木棍、刀矛、石锤、鸟枪向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挺进佯攻。英军司令卧乌古率领英军乱放枪炮火箭,老百姓们按计划且战且退。

英军看到这些老百姓被炮火轰怕了想要逃跑,心里十分得意,卧乌古随即命令英军追击。他们追到牛栏冈附近后,忽然战鼓擂响,埋伏在四周的七八千武装农民猛冲出来,将英军团团围住。

旌旗蔽野,杀声震天,妇女儿童也上阵助威,为各乡的农民战士送饭。以林福祥为首的五百余名水勇也闻声赶来,参加战斗。各乡百姓越聚越多,英军开枪射击,但还是招架不住。

这个时候,突然天降大雨,英军所用的燧发枪被雨一淋,根本打不出子弹,老百姓们趁机把英军分割包围,然后往死里打。直到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不怕雨淋的“雷管枪”来增援,被围的英军才在两个小时后撤退到四方炮台。

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附近的花县、增城、从化等地的民众也陆续赶来增援,一时间有几万人围住四方炮台。他们的武器是土枪、土炮、矛戈、盾牌、锄头、镰锹等,根本比不上英军的先进武器,但是他们的决心却很大。

英军在被围困的时候,还派人威胁广州知府余纯保立即遣散民众,不然英国就要撕毁《广州和约》,继续打仗。余纯保怕事情闹大,就找到举人何玉成,请他出面让围困四方炮台的老百姓们逐渐散去。

英军撤出虎门的时候发告示恫吓(45)中国人民“后勿再犯”。广州百姓也立刻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46),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虽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三元里人民抗英没有对战局产生大的影响,但他们抗英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表明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

《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是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结束的标志,于公元1841年5月27日签订。

和约规定:清朝军队要在六日内退出广州城六十里外。七日内交出六百万银元供英方使用,并赔偿英国商馆三十万元损失费。所有的款项付清之后,英军撤出虎门,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要塞。另外,清政府还要赔偿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号的损失。

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入广州,然后要挟清政府赔偿损失,这根本就是强盗行为。可惜清政府实在太过软弱无能,竟然全盘接受了这样的条款。和三元里那些靠着锄头、棍棒与英军对抗的百姓相比,清政府对入侵者言听计从的态度实在是令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