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原名叫善保,他的父亲叫常保,是福建的一个副都统。和珅三岁的时候就死了母亲,九岁又死了父亲,只剩下弟弟和他相依为命。幸好有一位老家丁和他父亲妾室的保护,兄弟俩才没有被赶出家门。但是他从小就要看人眼色,这让和珅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个能力在他和乾隆皇帝的相处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和珅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不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还通读“四书”“五经”。在他十八岁的时候,直隶总督冯英廉看中了他,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和珅二十三岁的时候,迎来了自己仕途的转机。

有一天,乾隆外出时听说一个囚犯越狱逃跑了,就随口说了一句:“虎兕(35)出于柙(36),龟玉毁于椟(37)中,是谁之过与?”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

侍卫中突然有一个人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

乾隆很惊讶,他原本只是随口一说,但没想到身边的侍卫中竟有人能说出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这句话的注解。

乾隆很吃惊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奴才钮祜禄氏和珅。”

乾隆点点头:“以后你就当我的近身侍卫吧!”

和珅从此官运亨通,扶摇直上。一次偶然的机遇便这样为和珅铺平了升迁之路。

乾隆本来就是一个爱听好话的皇帝,而和珅恰恰在这方面特别专长,所以很快就成为乾隆眼里重要的臣子,乾隆对他宠信有加。不出十年,和珅就成了大学士,他的儿子丰绅殷德还娶了乾隆皇帝的十公主为妻。

和珅在乾隆眼里的重要性从和珅的官职上就可以看出来,和珅兼任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