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回到漠北后,表面上向清王朝屈服,暗地里却继续招兵买马。他不但不去赴约和康熙签订盟约,还暗地里去漠南蒙古煽动叛乱,说自己向沙俄政府借了鸟枪兵六万,能够和清王朝决一死战。

康熙得知消息后,决定再次亲征噶尔丹。这次他兵分三路,东路由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带领,西路由大将军费扬古带领,中路则由康熙自己带领。

本来三路军是约好了夹攻噶尔丹,但是康熙帝的中路军却先和敌人的前锋队伍遇上了。随行大臣担心康熙有危险,就劝他班师回朝。康熙很生气:“我亲自出征,连噶尔丹都没见到就退兵,我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再说了,三路军约好了一起攻击,我要是先撤了,其他两路军怎么办?”

噶尔丹听说康熙亲征的消息后,吓得连忙拔营逃跑,最后在昭莫多被阻击了。

昭莫多是一片大树林,前面有一片开阔地带,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费扬古按照康熙的部署,先设下埋伏,然后派四百人假装和噶尔丹对战,一边打一边退,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然后双方展开了一番激战,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逃脱。

经过这两次大战,噶尔丹依然不肯向清王朝投降,准备继续顽抗到底。于是,康熙又再次带兵亲征。这次,噶尔丹的后院着火了。他的侄儿占领了他的根据地,他的左右亲信也纷纷投降清王朝。噶尔丹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杀。

从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并赐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从秦朝、汉朝的匈奴到明朝的蒙古,草原民族一直都是统治者们的难题。这个难题在康熙手上终于得到了解决,他对此曾说道:“以前秦朝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抵御匈奴,现在我朝施恩喀尔喀,让他来防备北方,这比长城更为坚固。”

可见,在康熙看来,收服人心比单纯抵御更加有效,对于统治者也更加有利。

相关链接:

福全和常宁是谁?

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带了两个大将军,一个是抚远大将军福全,一个是安北大将军常宁。能够跟着康熙亲征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这两位大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亲兄弟。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母亲是董鄂氏宁悫(20)妃,被封为裕亲王。常宁是顺治帝的第五个儿子,母亲是庶妃陈氏,被封为和硕恭亲王。

康熙带着两位亲王亲征噶尔丹,可见康熙想要一举歼灭噶尔丹的决心有多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