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等了将近二十年时间,终于等到了这个好机会。他决定放弃招抚政策,改为直接进攻台湾,武力收复。
康熙任用的将领是向清王朝投降的郑家将领施琅。
康熙让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和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筹划攻打澎湖和台湾的战略。但是,这两人的意见却不合。
姚启圣说:“我们应该等候北风到来,然后直接进攻台湾,拿下台湾之后再回来攻打澎湖。”
施琅却说:“应该趁着现在的南风先拿下澎湖,再攻打台湾。”
两人的意见送到康熙面前,康熙思考了一阵后说:“施琅是一个有水上战斗经验的人,而且对台湾的情况十分熟悉,就按他说的办吧。”于是,康熙让施琅负责收复台湾,姚启圣则负责供应粮草。
澎湖是台湾的门户,这里驻扎了台湾的主要兵力,由经验丰富的刘国轩驻守。刘国轩得知施琅要进攻台湾,十分紧张,因为他知道施琅原本是台湾的将领,对台湾的情况一清二楚。所以他派遣间谍去打探清军的情况,得知了清军在澎湖布防的情况,提前知道了清军准备先攻澎湖、后攻台湾。
不过当时是六月,正是台风多发的季节,刘国轩猜想施琅不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但是施琅却率领着二百三十余艘战船和两万多人来攻打澎湖了。这让刘国轩惊慌不已,连忙加强防守。不过施琅的这次进攻并没有成功,反而被打伤了一条腿。
施琅退回来后,默默思考如何才能成功拿下澎湖。
他站在地图前看着澎湖海域,回想着白天海战的情况,突然明白一个道理:郑家军人少船少,我却人多船多,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
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叫作“五梅花”的战略,就是一旦交战,就用自己这方的五艘船将对方的一艘船团团围住,然后发动攻击。
几天后,清军强攻澎湖岛,双方在澎湖海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清军的船浩浩****开进澎湖海域,和郑家军的船相遇后,立刻采用分化战术,五艘围一艘,让郑家军的船相互之间不能协助,只能孤军奋战。一时间,澎湖海面炮火连天,哀叫连连。战斗一直持续了一天,施琅率领的清军大胜郑家军,击毁大小战船一百九十艘,杀敌两万余人,而清军只伤亡两千。
刘国轩率领着剩下的人和船仓皇逃回台湾,但是台湾的主要军力已经被清军消灭,所以收复台湾变得容易了很多。
施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让郑家军投降,收服了台湾。康熙帝统一中国后,在这里开设府县,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台湾再次回到中国的版图之内。
相关链接:
最后一个延平王
郑克塽(14)是郑经的第二个儿子,郑成功的孙子,也是最后一任延平王。
郑克塽的哥哥名叫郑克臧(15),郑经西征福建的时候,封郑克臧为延平王世子,管理明郑王朝的国政。郑克臧娶的是郑成功的大将、郑经老师的女儿,而郑克塽娶的则是权臣冯锡范的女儿。
郑经去世后,冯锡范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当上延平王,就以郑克臧不是嫡子、没有资格继承王位为由,把他勒死了。
但是,郑克塽这个延平王却是末代王。清军攻下台湾后,郑克塽全家被送往京师,表面上被封为海澄公,编入汉军正红旗,但实际上却是被软禁,轻易不许离开京城。
郑克塽十分压抑,年仅三十七岁就在北京去世,最后一代延平王就这样终结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