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商人家庭,本身是回族人,他的先祖是泉州的巨富,曾出使鲁谟斯,因与当地一名色目女子结婚,此后家族改信伊斯兰教。李贽的父亲并不喜欢经商,改行从文,做了一名教书先生。李贽六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李贽便一直跟着父亲读书学礼。

李贽从小受到伊斯兰教和儒学的双重影响,但他对这两家的思想都不真心接受。他对繁文缛节非常反感,他认为人生在世,还是应该多干点实事。在他十二岁的时候,他读《论语》中有一条:“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怎么种地,孔子认为学习种地是没有出息的。等到樊迟出去后,孔子还说了一句:小人哉,樊须也!”李贽读到此处十分气愤,他认为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是不可理喻的,为此还特意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将孔子批评了一番。此文章在乡里传开,一下子就轰动了,人们难以相信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如此惊世骇俗的话。李贽二十六岁考中了举人,在官场上混迹了二十多年,他看不上朝堂之中那些伪士,一心想搞学术研究。

李贽在姚安当知府时,常常与僧人结伴而行、讨论佛法,甚至将办公场所搬到了寺庙中。过了三年,李贽以生病为借口,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是被拒绝了,于是李贽躲到鸡足山阁不再出来。后来他辞官成功,就彻底移居到寺庙中,闭门读书。李贽在寺庙时,也是一副狂士的样子,他虽然把头发剃了,却将胡子蓄了很长。秃顶长须,一副怪异的模样,不过他这副模样也没吓走前来听他讲课的弟子,反而使前来的人络绎不绝。不论是和尚、农民还是樵夫,都来听他讲课。他还不顾世俗的偏见,收了很多女弟子,整日和她们书信往来。

李贽因特立独行名声大振,很多人想要和他交往。李贽从不肯轻易拜见达官贵人,只见那些有真学识的实干家。当年利玛窦来北京的时候,李贽就亲自上门拜访,还送给他一把有自己书画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