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家庭。据说他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生下他,他出生的前一晚,他祖母梦到一位穿着粉红色衣服的天神在云中鼓吹,因此他祖父为他起名为“云”。不料他到五岁时都还不会说话,其祖父就将其改名为“守仁”,然后他就开口说话了。

王阳明年少时就读于私塾,他的想法独特,常常语出惊人。一次,他与私塾老师讨论什么是天下最要紧的事。王阳明说:“我认为科举并非第一要紧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八岁时,王阳明向娄谅学习,娄谅向他讲授了“格物致知”之学,此学说旨在推究事物的原理,认为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王阳明很受启发,回家之后读遍朱熹所有的著作。除此之外,他还亲身实践,在家“格”了七天七夜竹子,希望能从中悟出道理,不过却一无所获,王明阳为此还大病了一场。

通过这次失败的经验,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有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朱熹的这种认知方法,是外在的。而人的认知,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于是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致良知”观点,用以说明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心灵,由内而外地进行体验,由心中之理推广到万事万物中去。

王阳明二十岁时,去参加乡试,第一次考试就中了举人。然而两年后,考进士时却落榜了。内阁首辅李东阳对他说:“没关系,年轻人。你这次不中,下次一定会中,不如先作一篇《状元赋》,为自己打打气。”王阳明提笔便来,写得淋漓尽致。朝堂上的元老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才华,私底下说:“如果这个年轻人中了状元,一定会目中无人。”只因这一句话,王明阳费尽周折,二十七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当时明武宗听信“八虎”谗言,荒**无道,王阳明多次上书,不料奏章却落在太监刘瑾手里,刘瑾对王阳明恨之入骨,将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王明阳被发配期间,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心里灰暗到极点,甚至想一死了之。幸好龙场当地的百姓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

王阳明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山洞里研习周易,一时间豁然开朗。悟出了“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曾有弟子向他请教:“万物和心有什么关系呢?比如说南山有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说:“你没有看到此花时,这花与泥一样寂寞,你看此花时,这花的颜色才明亮起来。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明阳声名远播,很多人都想要一睹他的风采。一个叫徐樾(13)的学生不远千里,来向王阳明请教。徐樾对心学研究不深,尚且还在静坐的阶段,然而他过于执着,不能进步。王阳明想要点拨他,便指着蜡烛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窗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然后手指着远方:“这还是光。”徐樾先是很迷惑,但很快就恍然大悟了:“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