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历经六年才编辑完毕,内容浩瀚如烟海,从先秦到明初的八千多种文化典籍都被收录其中,除了官方的经史子集外,民间的珍贵图书基本都收录其中。因此,人们将《永乐大典》称作“珍本秘籍的宝库”。为了便于人们的阅读,所有的书卷都用楷书写成,每个半页八行,如果是大字就占用一行,小字就占用两行,每页都是二十八个字,字与字的行间距都是一致的。除了规范的文字外,《永乐大典》还配有大量关于山川、人物、名物的图画,均是画家用白描手法(4)绘制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图鉴材料。

数目如此之多的典籍,要怎么查阅呢?西方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是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来排列的,而中国的《永乐大典》则是采用“用韵为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目录方法,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单字下再分列内容。有些类似拼音查字法,查阅起来十分便捷。

《永乐大典》一言以蔽之,可谓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按照成书的时间,比《不列颠百科全书》要早三百多年,所以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目录中,也收录了《永乐大典》的词目,并且称它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因此,在世界史上,明朝的《永乐大典》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符号。

相关链接:

《永乐大典》的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因遭遇了两次火灾,最终没能留传下来,实在是令人叹息。

相传,第一次火灾是在公元1537年,紫禁城突发火灾,嘉靖皇帝命人前去抢救,并没有损失太大。有了此次教训,嘉靖皇帝就把《永乐大典》的正本藏了起来,至于藏到了什么地方,至今无人知晓。

而《永乐大典》的副本,则是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时候惨遭厄运,被烧毁的数目超过大半,流失的书籍也超过千本。经过专家学者一个半世纪的搜寻,找到的共计四百多本,只有半数在国内,其余已不知散落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