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郑光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士交往,因此官场诸公都很瞧不起他。但杭州风景秀丽,再加上杭州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郑光祖的艺术灵感,他便开始从事杂剧创作。

郑光祖一生写过十八部杂剧剧本,主要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和历史题材故事。他的题材离现实较远,流传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讲的是唐朝秀才王文举与倩女指腹为婚,但不幸的是,王文举父母早亡,倩女的母亲想悔婚,便准备以王文举无法中进士为借口,退掉这门婚事。

不料,倩女却忠于爱情。王文举和倩女在柳亭分别时,倩女的魂魄便离了身,跟随着王文举一起来到京城。后来,王文举中了状元。三年后,王文举准备从京城启程到任上任职,顺路去探望岳母,并写了一封信告诉倩女的父母,称自己要同倩女一道回乡探望二老。王文举偕同倩女的魂魄回到倩女身边,倩女的魂魄与身体又合为一体,这一对恩爱夫妻才得以团聚。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伶人尊称他为郑老先生。郑光祖死后,是由伶人把他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的曲词流传至今的还有六首小令、二曲套数。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等。无论写景还是抒情,他的曲词清新流畅、婉转妩媚,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关链接:

马致远改名

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时在家乡就以聪明好学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他决定离家远行。临行前,他到县城的铁佛寺内去参拜铁佛。

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而且寺里僧侣的学问都很高。马致远拜罢铁佛后,问长老:“小生名叫视远,想学一点东西,可是因为家里贫寒,无人能教,求长老给赐个名字,以促进学业!”

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教导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他日定成大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

从此,“马视远”改名为“马致远”,号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