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蒙古国需要大量人才来治理国家。公元1237年,耶律楚材便向窝阔台上奏:“制造器物,需要有好的工匠;治理国家,也必须有贤德的臣子。”
窝阔台听从了他的建议,由此开展经义、辞赋、论三科考试,通过科举为国家选拔人才。耶律楚材建议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所以就算是被俘的奴隶,也被允许参加考试。
仅这一次考试,窝阔台就得到了四千零三十名贤士。耶律楚材将其中四分之一的人免去奴隶的身份,并根据德、贤、才、能等标准进行选拔。被选中的人中有杨奂、张文谦、赵良弼、董文用等,后来都成为忽必烈时代的名臣。
这次考试使大批儒士得到了身份的提高和课役上的优待,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