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这个名字最初是在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中出现,时间是公元735年。

这个字最初的来源是某种阿尔泰语系的形式。后来,党项就成了北亚和中亚地区对于某些居住在青海湖、甘肃等地区的部落群体的通称。

这个名称一直使用到19世纪。在汉文、突厥文、阿拉伯文的文献中,以及19、20世纪前,前往汉、藏交界地区的西方探险家的传记中,都广泛使用了这个称谓。

在党项人的语言中,党项人自称为“Mi”“Mi-·lah”或“Mi-·ag”。汉语意思是“缅药”或者“弭药”,“Mi-·ag”则是藏族文字中对党项人的称谓。

公元7世纪,唐史中曾明确记载:“其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役属,吐蕃谓之弭药。”在吐蕃的文献中,“Mi·ag”则是指位于北方的一个王国,也就是青海湖以东及东北的地区。到了最后,这个词演变为对整个西夏领土的称呼。

公元11世纪,青海湖的吐蕃人和于阗人在与宋朝君主的书信来往中,就以这个名字来称呼西夏的党项人。到13、14世纪,“Mi-·ag”这个词就与蒙古语的“kashin”意思相同,指称原来西夏的臣民和属地。

在四川西部的地名和传说中的木雅和木讷,也属于“Mi-·ag”的另一种称谓。“Mi-·ag”是一个得到广泛使用的名称,但是对于它的种族和地理属性,迄今为止也不是十分清楚。

党项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周边地区文化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东亚大陆的吐蕃、汉、蒙古等文化,对党项文化的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