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登基后不久,就相继降服了高昌回鹘、东喀喇汗王朝、葛逻禄人与康里人等,使他们成为附庸。后又将都城移到巴拉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意思是强而有力的宫帐。至此,耶律大石在西域的地位已经坚不可摧。
不过,耶律大石还是无法忘记自己来自中原。他向部众发起东征号令,并杀青牛、白马祭天,率领七万大军誓师出征。
令人遗憾的是,耶律大石的这次东征以失败告终。他不是败给了金军,而是败给了茫茫的戈壁。
东征不力,耶律大石便转向西征。他的铁骑几乎踏遍整个中亚,无论是西喀喇汗王朝,还是塞尔柱土耳其帝国,甚至是花剌子模王国,都被他一一征服。他在西域大力推行汉文化,注重使用汉人工匠,还广泛传播中原的生产方式与技术工艺。
在宗教方面,耶律大石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性,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佛教、景教、拜火教,都可以在他的帝国里畅行无阻。以至于后来,《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误以为他是一位穆斯林;另一位历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则认为他是一位摩尼教徒;甚至几千里外的欧洲人曾一度坚定地认为,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国王约翰,他率领大军打败了基督徒共同的敌人。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死于虎思斡耳朵,他的复辽大业也跟着他一起走向了终结。
许多年后,辅佐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的另一位契丹人耶律楚材,在途经寻思干时曾颇有感触地赋诗:“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以此铭记这位同族前辈。
相关链接:
耶律大石西迁的意义
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大辽国灭亡的时候,率兵西行。他在亚洲内陆转战了十多年,行程上万里。
他打败了塞尔柱帝国,降服了高昌回鹘王国、东西两喀喇汗国、花剌子模国及乃蛮、康里、葛逻禄等部落,使其成为自己的附庸,最终建立了西辽帝国。
耶律大石在西辽的统治时期,本着兼收并蓄的思想,使契丹文化、汉文化在中亚地区得到弘扬,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维护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的稳定;推动了中亚地区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