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15年,耶律大石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承旨。他是《辽史》中记载的辽国唯一一个契丹进士。后来,他又先后担任泰、祥二州的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公元1122年,快速崛起的女真族与北宋军队同时向辽发起猛攻。北面,金兵把辽兵杀得节节败退;南面,十余万宋军两次越过黄河,直逼辽国国都南京城。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宋军,却被已经疲弱不堪的辽兵打得落荒而逃。这两次军事上的失利,令大宋朝王安石变法以来积下的老底一下子输得精光。始作俑者,便是耶律大石。
公元1124年,昏聩的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执意向金出兵。在耶律大石看来,这个决定实在是荒唐至极。多次劝阻无效后,耶律大石效法越王勾践,带着二百名亲信夜遁西北,远走可敦城。
不出半年,无法无天的天祚帝被俘虏,辽国灭亡。耶律大石对此痛心不已,他愤慨地对部将们说:“祖太宗经过二百年的艰难创业,竟被金朝所灭,他们残害黎民百姓,强占我国领土,使天祚皇帝一直蒙在鼓里。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今天我仗义而西征,希望能够借助诸位的力量剪除仇敌,讨还我河山。”在他的激励下,将士们群情激愤,纷纷发誓要追随耶律大石重振大辽国。
此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经过五年的调整,渐渐恢复元气,精兵骑士数量达到万余人。同时,他还成功地拉拢了西夏、北宋及白达达部同自己一起联手抗金。
公元1130年,当金兵大举向可敦城进攻时,耶律大石选择了继续西行。
一年后,他率领人马穿过阿尔泰山北麓、叶尼塞河上游的黠嘎斯以及乃蛮的领地,在今天新疆塔城地区的额敏县扎下根,并在那里建了一座也迷里城。
凭借着也迷里三面环山、易守难攻的优越地势,以及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优越环境,耶律大石的实力一步步壮大。他的到来,也让混乱不堪的西域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
据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西尔的《全史》记载,耶律大石来到也迷里之后,在这里修筑城池,招抚当地部落,使得部众人数增加到四万户之多,成为雄踞西域的霸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部众的簇拥下正式登基,始称“天佑皇帝”,年号“延庆”。人们根据当地部族的习惯,尊他为“菊儿汗”,意思是“汗中之汗”。耶律大石认为,自己创建的政权是辽的正统延续,因此国号依旧为辽。然而,后世的史学家们认为,这个政权应称为“西辽”,因为正统的辽国早在其七年前就灭亡了。穆斯林的史料则称西辽为“哈剌契丹”,即“大契丹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