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进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了宋将王先知、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朝为之震动,宋真宗赵恒更是准备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才被迫北上。

宰相寇准倚重的将领则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延嗣和杨延朗等人。杨延朗就此建议整饬军队,修通主要道路,但都没有被采纳。

当辽军到达定州时,两军形成相互对峙的局面,王继忠借机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但是宋真宗拒绝了。

同年十一月,辽军在朔州被宋军打得大败,并因缺乏粮草而撤军。辽军主力则集中于瀛州城下,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了十多天也没有结果。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则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辽军攻克德清后,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率兵死守澶州城门。

辽国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以伏驽(16)射杀萧挞凛,萧挞凛头部中箭,从战马上摔了下来,辽军因此士气大挫。宋朝则因宋真宗御驾亲征而士气大增,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宋真宗赵恒受到气氛的感染,也下定决心要和辽决一死战,并把寇准留在北城,令他全权管理各项事宜。而辽国却因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是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萧太后只得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奔赴澶州,向宋朝转达想罢兵息战的愿望。

寇准得知消息后,急忙向宋真宗赵恒进谏,辽国已是强弩之末,现在正是攻打他们的最好时机。趁这个机会守住要道,一举歼灭敌人,然后再乘胜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

可赵恒胆小,他只想和辽国媾和(17),朝中大臣也因惧怕辽国,纷纷表示支持。寇准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了和辽国讲和。而辽军初战失利,再加上孤军深入,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自然愿意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