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农民面临着极其沉重的负担。宋朝沿袭前朝的两税法,采取夏秋两季交税的政策。然而除了两税外,纳税人还须承担起“支移”“折变”等苛法。如此一来,农民肩上的担子便越发沉重。各种名目的额外税深深地压迫着穷苦农民们,苦不堪言的徭役与差役也要落到百姓身上。
如此情况下,农民对国家的怨恨便在宋朝一道“财取于万民者不留余力”的政策下疯狂爆发,农民起义在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
公元993年,王小波于青城县揭竿而起,他发布公告称:“我对于如今贫富不均的局面深感不满。不如我们现在就一同追求分配平均如何?”王小波的起义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吸引的人数多达几万人。起义军很快便攻下了邛、蜀、眉山等各州县,并将眉山县县令齐振元活捉,名声大噪。
江原之战中,王小波不幸离世。其妻弟李顺被推为帅,起义继续进行。起义军接连攻陷津县等地,并于次年成功攻克成都。李顺随即登基为王,立国号为“大蜀”,取“应运”为年号。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起义军,宋朝自然不可能坐以待毙。于是朝廷便派出大量军队前去镇压,公元955年,起义军被全部剿灭。
尽管王小波、李顺的起义被镇压,但此后宋王朝并不安稳。农民起义与兵变变得越发频繁,甚至有“一年多过一年,一队强过一队”之说,北宋的情况由此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