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在断案时发现,百姓所控诉的往往是那些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权贵之人。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执法公正、铁面无私的好官。

朝中有个叫张尧佐的大臣,他仗着自己的侄女被仁宗宠幸,多次贪赃枉法,为自己牟取私利。包拯接连三次弹劾张尧佐,可宋仁宗却三次都因为张贵妃的缘故,不肯轻易罢免张尧佐。为此,包拯又联合其他几位监察御史一同上疏,恳求皇上罢免张尧佐。宋仁宗迫于压力,最终还是将张尧佐罢黜了。

那时,泄洪问题一直困扰着开封城。每逢暴雨来袭,开封便会被大水淹没。包拯决心要重修惠民河,以疏通水道。然而重修惠民河时却又遇到一个难题,原来,不少达官显贵在惠民河河岸修建堤坝,一方面可以为自家挡水,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自家修一个大池塘。为了维护百姓利益,包拯公然与那些达官显贵作对,下令拆除堤坝。这一拆,又得罪了张尧佐。张尧佐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才在河边修了个名为青莲池的水上花园,如今包拯却要拆了它。张尧佐自然不肯轻易退让,便让张贵妃想办法阻拦包拯。张贵妃为此特地骗来皇后的銮驾想要拦住包拯,谁知包拯并不退却,反而下令绕过张贵妃的车辇(1),抢在张贵妃向宋仁宗告状之前拆了青莲池。等到宋仁宗得知此事、想要找包拯算账时,青莲池早就被拆得一干二净了。宋仁宗见青莲池拆除后确实很好地缓解了开封的泄洪问题,便也只能饶了包拯。

经历种种事情,包拯渐渐被塑造成了一个屡破奇案、铁面无私的传奇人物。百姓们将自己对清官、好官的幻想全都投射到包拯身上。或许传说中的包拯形象并不能完全与历史原型契合,但是他早已成为百姓心中清明正义的化身。

相关链接:

包公审石头

端州城郊有个叫张小友的男孩,他们一家靠着父亲卖炸糍粑来维持生活。一次,他负责把父亲卖炸糍粑的钱送回家。他走到一半的时候觉得很累,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打了个盹。可一觉醒来,钱全都不见了。张小友慌了,忍不住大哭起来。

这时包拯恰好经过,便上前问是何缘由。了解清楚情况后,包拯便让人散播消息:自己要审石头。不一会儿,周围就聚集了想看热闹的人。

包拯对着石头大声质问,还让人打了它三十大板,可石头怎么会有回应呢?这时包拯对看热闹的人说:“这个小男孩很可怜,不如大家每人送给他一枚铜钱吧,可好?”众人纷纷表示愿意。

包拯随即命人抬了一大缸清水,让众人依次把铜钱扔进去。一个男子扔钱进去时,水里漂起一层油花。包拯喝道:“把他抓起来。”男子还想抵赖,包拯接着说:“炸糍粑的人收的钱,一定是油腻腻的。别人的钱都干干净净,只有你的漂起油花,定是你偷了张小友的钱!”男子见无从抵赖,只好招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