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到了晚年,亲奸臣,远贤臣。其中,最受李隆基倚重的臣子当属宰相杨国忠和武将安禄山。那时,杨国忠屡次向手握重兵的安禄山示好,却始终没得到回应,便转而向李隆基诬告安禄山。而安禄山那边眼见李隆基日益衰老,不理朝政,致使朝纲荒废,而精兵悍将大多聚集于边疆,致使朝廷力量空虚,所以渐渐有了反意。他与心腹高尚、严庄、史思明等人策划谋反。公元755年,羽翼已丰的安禄山假借征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发兵十五万,假称二十万,挥兵南下,向洛阳和长安进攻。
那时中原已经过久了安稳日子,许多郡县均没兵马可用,根本没有应变准备。地方官吏们听说叛军兵临城下,要么弃城而逃,要么直接投降。因此,安禄山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绝大部分区域,并且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唐军节节败退,就连封常清和高仙芝所领的新军也都吃了败仗。就这样,东都洛阳很快沦陷,京都长安也只有潼关天险可以抵挡叛军。
可是,即使是在国将不国的危难之际,杨国忠还只顾着个人私怨。他嫉妒潼关的老将哥舒翰,担心哥舒翰立功后威胁到自己的相位。于是便谎报军情,让李隆基强迫哥舒翰出兵应战。哥舒翰深知关外叛军强大,自己贸然应战绝无胜算,奈何皇命难违,只能痛哭一场,勉强应战。果然,出战后唐军在灵宝与叛军崔乾祐狭路相逢,并中了埋伏,落得惨败收场,原本二十万的唐军被杀得只剩八千人。紧接着,潼关被崔乾祐攻下,哥舒翰也成了他的俘虏。潼关一失守,长安便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