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司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千克。鼎身雷纹为底,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21)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22),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对于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鼎,有一种叫法叫作“后母戊鼎”,“司母戊鼎”为什么变成了“后母戊鼎”呢?
因为这个鼎是在1939年出土的,当时最先给这个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命名其为“司母戊鼎”,他的解释为“祭祀母亲戊的鼎”,“司”解释为“祭祀”。这个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这个命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发现甲骨文中的“司”和“后”是同一个写法,也有专家们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更能突出“伟大、了不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