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原本是黄帝身边的一个官吏,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管理牲口的数目、粮食的数量。这个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或许挺难,但是仓颉十分聪明,记忆力超群,所以他做起来得心应手,黄帝也十分器重他。
后来,在黄帝的治理下,有熊国越来越强大,牲口和粮食也越来越多,管理起来十分困难。仓颉虽然日夜扑在自己的工作上,但是难免也会遇到数量记错的时候。他开始犯愁了,到底怎么样才能把这些繁杂的东西牢牢记住呢?
他苦思几天也没想出个办法,于是决定出去走走,看看有没有灵感。来到一条河边,他坐在河边看着流水哗啦啦地往下流,脑子里却一点头绪都没有。突然,从身后传来两个孩子的声音。
“大哥,我这几天抓的鱼比你多,回去让娘给我做好吃的!”比较小的一个孩子得意扬扬地说道。
“瞎说,你哪有我多!我比你多!”大哥很明显不服气。
“那你怎么证明你比我多?每天的鱼可都是吃掉了的。”
“我自然有办法。看这条绳子,你数数,上面有多少个结?”
弟弟仔细地数了一遍,“十二个。”
“那我这两天就抓了十二条鱼。来,再数数这条,这条上面打的结就是你抓鱼的条数。”
“九条!原来我真的没有你抓得多。”
“那可不!我每天抓了鱼就在这上面打结记下来了,要不还真被你蒙了呢!”
两兄弟说说笑笑地走远了,仓颉却惊喜地站起来,这不就是一个现成的好办法吗?
他回去后把结绳的法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他管理的事情比那两兄弟复杂多了,所以绳子也不一样,分粗细、长短、颜色,有必要的话还要在上面悬挂不同颜色的贝壳、石头之类的东西,以方便记忆。
有了这套结绳的记忆法,他的工作又变得轻松而顺畅了。黄帝知道他的新法子后,好好地把他夸了一通,又给他增加了新的任务,部族里一些对外的事务也交给他来负责记录。
后来,黄帝和炎帝谈判,因为两个部落交界的地方发生了一些矛盾,双方都觉得对方的人到自己的地盘来打猎。黄帝把仓颉叫来,让他把之前记录的双方边界说一下。仓颉在一大堆打结的绳子中翻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当时记录的具体情况。黄帝没有办法,在这场谈判中败下阵来。
回到部落,黄帝批评了仓颉,仓颉也感觉自己十分失职,内疚万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一个更好的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