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02年,范缜做了晋安太守,在官期间清正廉明。升迁至尚书左丞,但不久之后因为尚书令王亮的事被贬到广州。

梁武帝萧衍当权期间,大行佛道,下诏宣布佛教为“正道”,而《神灭论》却在范缜的亲友中广为流传。范缜回京师担任中书郎时,他最大的反对者沈约担任中书令。梁武帝发《敕答臣下神灭论》的意旨,重新挑起了关于“有神论与神灭论”的论战。范缜对自己的理论做了更精辟的修订,成为现传的《神灭论》。大僧正法云将萧衍敕旨大量传抄给王公朝贵,并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响应者有临川王萧宏等六十四人。萧琛、曹思文、沈约三人著文反驳《神灭论》。曹思文以儒家的郊祀配天制度证明神之不灭,还污蔑范缜欺君、伤风败俗。但范缜并不畏惧,据理反驳,侃侃而谈。最后,曹思文不得不承认自己才疏学浅,败下阵来。在萧衍发动围剿《神灭论》数年后,范缜过世了,他活着的时候写的文章绝大多数也找不到了。

相关链接:

无神论者的历史巨典——神灭论

《神灭论》是范缜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作的,这是一部充满了唯物主义气息的杰作。全文采用问答形式,对有神论进行了有效的批驳。针对佛教的“人死而灵魂永在”言论,范缜正面驳斥:“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意思是,人的肉体是本质的东西,而精神是人体的一种功用。人体生存,精神就存在;人体一旦死亡,精神也会随之消亡。他还用刀口和锋利做比喻,指出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好比锋利和刀口,离开了刀口,也就无所谓锋利。

范缜的《神灭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以及众多学者的讨论,这一著作也成为后世无神论者的宝贵历史参考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