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个少年慕名前来向陶渊明求教学习的方法,少年问道:“我十分敬佩您渊博的学识,您小时候是怎样读书的?有什么妙法可以传授给晚辈吗?”
陶渊明哈哈大笑,说:“哪有什么读书的妙法啊!只有笨办法,全靠下苦功夫罢了!勤奋学习就会进步,偷懒疏忽就会退步。”
见少年似懂非懂,陶渊明就拉着他的手来到自己亲手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棵秧苗说:“你蹲在这儿观察一会儿,告诉我稻秧长高了吗?”
少年目不转睛地盯了很久很久,也看不出禾苗往上长的意思,他站起身来对陶渊明说:“并没有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真的没长吗?如果不长,小小的禾苗是怎么变得这么高大的呢?”
少年听完若有所悟,低头思索着。
陶渊明又说:“其实,稻秧每时每刻都在长大、长高,只不过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和稻秧成长是一样的道理,知识的积累过程是缓慢的,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易发觉,但只要你肯勤奋学习,积少成多,早晚有一天可以成器。”
陶渊明又用手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说:“你看,那块磨刀石的表面像马鞍一样凹进去了!”
“那是被刀磨成的。”少年立刻回答道。
“那你告诉我,它究竟是哪一天被磨成这个形状的?”
少年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只得摇摇头。
陶渊明接着说:“人们每天在上面磨刀和镰头,年深日久石头才会变成马鞍形状。读书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坚持,每天都会有所亏欠!”
少年这才领悟,他向陶渊明鞠躬说:“多谢先生指点迷津!请您为我写几句话,我将时时刻刻记在心上。”
陶渊明沉吟了一番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连连点头,拜谢而去。
相关链接:
“五斗米”究竟是多少?
陶渊明说“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五斗米是否就是当时县令的薪资数目?非也!西汉时官吏的俸禄采取年薪制,全发粮食。每年领取的粮食以重量计,有万石 、二千石、六百石等种种名目。从东汉开始,俸禄形式统称为“石”,实际上是发一部分粮食、一部分现银。陶渊明时期,县令的年薪是四百斛,若按月发放的话,每月实发米十五斛,再加一定的现银。当时一斛等于十斗,十五斛为一百五十斗,将一百五十斗米除以每月三十天,恰好是每天五斗米。五斗米究竟值多少呢?一斗为十升,一升大约为四斤,那么五斗米就约为二百斤米。不算另外发放的现银,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一天收入二百斤米的县官属实打实的高收入群体。
(1)髦:máo。
(2)毋:wú。
(3)嵇:jī。
(4)中散大夫:官名,简称“中散”。王莽时置,或为东汉光武置。掌论议政事,员额三十人。历代沿置。
(5)繇:yáo。
(6)太学生:指在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7)男女大防:指男女之间最大的界限。
(8)祜:hù。
(9)从事:作为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后从事改为参军。
(10)逖:tì。
(11)兖:yǎn。
(12)后赵:公元319年,石勒在襄国自立,称赵王,史称后赵。
(13)九锡: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锡,在古代通“赐”字。九种特赐用物分别是: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 记载见于《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