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晚期,陶渊明诞生了。他出身名门,曾祖父是鼎鼎大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陶渊明就立志要救世济国,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是在陶渊明成年之后,整个东晋礼崩乐坏、腐败动乱,陶渊明空有一腔伟大胸怀却无处施展才华。再加上他天生耿直清廉、清高端正,不愿意趋炎附势攀附权贵,更看不惯官场上那一套阿谀奉承,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社会格格不入。他一生多次断断续续地做官、辞官,最终选择了出仕。
陶渊明人生中最后一次辞官,是公元405年。那一年,陶渊明已过不惑之年,为了生计,他在朋友的不断劝说下到彭泽县出任县令。有一天,朝廷派人来县里了解民生。有人劝告陶渊明说:“上面派人来视察,你应当穿戴整洁,面色恭敬地去迎接。”陶渊明长长叹息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眉顺眼地面对这些家伙!”然后他就辞掉了县令之职,至上任不过八十多天。自此之后,陶渊明永远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生活。
陶渊明彻底过起了隐居生活,一面读书写文章,一面耕田。虽然后来天灾不断,稻谷颗粒无收,他家的房屋又遭火患被烧毁,生计越来越困难,但是陶渊明始终恪守知识分子的傲骨,不再当官,拒绝朝廷的征召,甚至连江州刺史送给他的米和肉也拒绝了。
从此,世间少了一名小官,却多了一位一身傲骨的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