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君君臣臣”的思想是很根深蒂固的,所以司马昭要从一个大臣变成皇帝,除了手中的权势外,还要顾及别人的说法以及后世的评说。他强忍着按捺下野心,决定先灭了蜀国和吴国,这样既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又能避免自己夺取帝位后这两个国家趁机来捣乱。

蜀国因为长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人才零落,被司马昭派三路大军灭掉,后主刘禅也被带到魏国软禁。

之后,司马昭迫使魏元帝曹奂封自己为晋王,又假装推辞不受,几番折腾后,总算“不情愿”地接受了魏元帝的封赏。封王是夺位之前的最后一步,可惜司马昭常年沙场征战,身上落下了病根,已是年老体衰,在晋王的位置上坐了一年半就病死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承袭晋王之位,几个月后就逼迫魏元帝让位给自己,改国号为晋。即位之后,他追尊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

相关链接:

古人的一道“紧箍咒”——身后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此法始于西周。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有了身后谥号这一说,皇帝、大臣就不敢胡作非为了,否则会背上千古骂名。但不少皇帝的谥号却名不副实,比如晋朝皇帝司马德宗,可能是个植物人。史书上说他从小到大不会讲话,分不清寒暑冷热,没有独立行动能力。这样一个皇帝,死后的谥号竟然是“安”。为什么会是“安”?《谥法》说:“好和不争曰安。”司马德宗没思维、没反应,肯定是“好和不争”。真是难为他的臣子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么一个周全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