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出征前,他信誓旦旦地写下《出师表》,表达了对这次行动必胜的信念。只要斩断关陇通道,不让曹魏的后续部队靠近陇西,陇右诸郡就会被蜀军一口吞下。
对曹魏来说,只有从街亭下手,才能尽快打通进入陇西的关卡。
如此重要的关卡,选什么人来把守呢?很多人提议用大将魏延,但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诸葛亮对他有成见;还有人举荐吴懿,诸葛亮依旧不说话;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就是马谡。
可是大家集体反对任用马谡,认为他言过其实,刘备临死前甚至嘱咐诸葛亮对待马谡要慎重……但马谡是诸葛亮好朋友的胞弟,且诸葛亮和马谡经常一起谈论兵法,生擒孟获也是马谡献的良策。因此,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执意让马谡守卫街亭,马谡也立下了军令状。
马谡到达街亭后,忽略了诸葛亮的嘱咐,不顾众人反对,在街亭附近的山上安营扎寨,想等曹魏大军进入包围圈后利用三面环山的地形优势用弩克敌制胜。不料,马谡的妙计被曹魏的大将张郃识破,张郃切断了马谡的水源,马谡只得带领人马下山与张郃大战,最后寡不敌众,街亭失守,蜀军惨败,退回汉中。
马谡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畏罪潜逃,丞相长史向朗原本知情,但出于爱才之心,并没有将这个消息报告给诸葛亮,导致被诸葛亮弃之不用达二十年之久。最终马谡被抓回,并处以极刑,然而还没有到处斩的日子,马谡就在狱中生病死了。
相关链接:
军令状一出,驷马难追
诸葛亮之所以非杀马谡不可,还有个重要原因是马谡立过军令状。顾名思义,军令状的起源和军队行军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指挥官的责任感,确保战斗的胜利。立军令状,贵在自我加压,不留后路。军中无戏言,立下军令状,白纸黑字,那是要兑现的。马谡为守街亭立下军令状,后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军法处置。还有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时,诸葛亮也在周瑜面前立下军令状。当然,敢立军令状,也是高度自信的表现。